今日广积粮 来年心不慌
2010年6月1日《山西日报》刊载:
今日广积粮 来年心不慌
——山西粮食安全忧思录
尚随刚
编者按:俗话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然而近年来,鉴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明显降低了,尽管农民是拿着补贴在种田。种粮的人少了,储粮的人也就更少了,像当年广积粮时,农民家家有存粮的风光不再了,这正是我们最为担心的。一旦出现天灾人祸,一旦出现粮食危机,我们将如何应对?
居安思危。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从南到北,走访了近百户农民,共同探讨应对粮食危机的路径和方法,并访问我省粮食官员,解答相关问题,化解大家忧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做到心中有数,心里不慌。
今天我们刊发尚随刚同志的 《今日广积粮,来年心不慌》一文,从多方面多角度反映我省的粮食安全现状,旨在唤醒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我省辖区有11个市,119个县(市、区),13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817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570万多人。我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国土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占到总面积的80%以上。我省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种植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小杂粮为主。 近年来,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我省粮食安全形势向好。但粮食生产条件脆弱,粮食流通发展相对滞后,粮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粮食安全基础还不够稳固。因此,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山西省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前不久,笔者对运城市、临汾市、吕梁市的18个县27个村99户农民就有关粮食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中,绝大多数农民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没有粮食了,我们该怎么办?
“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干部不像干部,工人不像工人,农民不像农民。”这是临猗县临晋镇一位78岁的老农张润晋和村头几位年过半百的同龄人在一起,指责年轻人不干农活时说的一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话匣子一打开,另几位老农共同引出了一个关键话题。
(一)种地的人是愈来愈少了
改革开放了,不割资本主义尾巴了,年轻的农民出去打工了,我们这个村子原来有3000多口人,有近7000亩土地。虽然天旱,基本上用地下水都可浇灌。一亩地少说也可打上200余公斤麦子,一年能收小麦大多在140万公斤左右,但麦子收得多了,就不挣钱,一斤那几年才能卖上0.25元/公斤左右。一个五口之家种上10亩地,打上2000多公斤麦子,除了留下口粮、种子外,能剩1000余公斤,收入仅在1000元左右,就按现在的价钱每公斤2元算,也只在2000元左右,眼下物价涨得这么凶,这2000元又能干些啥呢?为此,别说在我们这个村子,就是在全运城市,又有多少青壮年农民愿意在地里侍弄庄稼地呢。只要在外打工,稍有手艺的人,一个月就能挣回务农一年的钱。况且种地还要有投入,化肥、浇地、打药等等,不花钱什么都不行。为此,许多种地的人都成了城里的农民工,在家种地的人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生活逼得没办法了,有许多小媳妇也开起了手扶车犁地,播种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把地承包出去了,再不行索性把土地撂荒,至少不种地就没有开支了,没有开支就不可能花钱了。打工挣回来一万元家里就能用上一万元,挣回两万元,家里便可花上两万元。这些农民就无忧无虑地不把土地当一回事了,根本不管不问。
(二)麦子储藏量没有过去多了
临汾市是我省的一个产麦区,小水磨村的梁百合老人说:“我们村里在过去麦收之后,除了上缴公粮外,各村农户普遍储藏粮食都在万斤左右,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老百姓被过去的一大二公、一平二调整慌了,家家户户惜粮不卖、存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最多的有几家存粮都在5万公斤以上。然而近些年,咱农民托党的政策之福,衣食无忧,楼房是盖得越来越高了,院子也是越来越大了,条件是越来越好了,就是粮食储备越来越少了。过去平均每人储藏粮食都在700公斤左右,平均每户5口人至少有3个-4个粮食柜或者粮食囤,存粮在3500余公斤,而今每户存粮最多仅有500余公斤,和过去相比较相差甚远。”
运城市三坑村的薛万青,今年43岁了,他家是个典型的农户,从父辈到他都是个标准式的中国农民,他从16岁中学毕业后便开始在农村侍弄土地,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来没有想过出去打工,更没有出去找个闲适的工作干一干,他除了自家十几亩土地之外,还承包着队里20余亩土地,虽然是山地,但水利条件也凑合,一年可打粮食7500余公斤,每年丰收后他的仓储量都在500公斤以上,最多时储藏起的小麦都在2.5万公斤左右,1985年到1995年被县里评为小麦生产先进标兵。从而赢得了全村3000多口人羡慕的眼光,以前上了年纪的老人教育自家孩子时都会拿他说事,“你们看看村西头的薛万青家储藏起来那么多粮食,啥时咱家也有那么多粮食,我该多高兴啊。”如今已是风光不再,薛万青说:“甭说我家现在不存粮了,再加上50户,存粮也没有2.5万公斤了。”
(三)麦田面积逐年萎缩了
粮食少了是个不争的事实,而麦田面积逐年萎缩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在临汾市某县的北羌村王大侃这样向调查人员说道:“我们村原有五个生产队,种植着3200余亩庄稼。近几年来由于城市扩建全被国家占用,东西南北大约有1300余亩土地都被开发商开发和占用了,这还不算,外四关及附近村里的土地也不同程度地被开发走了近万亩,平均下来,临汾市大约现有的近30多万亩土地被城市建设挤走了不少,另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被专业户改作他用,比如圈地养猪、养牛、养羊。还有一部分土地不种庄稼改种其他作物的,虽然不多,但你细细一算,加起来数目也挺大。况且退耕还林又占去了好几万亩。
在调查中,汾阳市的焦大童老人又这样反映出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汾阳市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城市建设也是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有了明显变化,加之国家近几年要求城市化建设,有许多农民都进了城,进城就得有地方住,要有地方住就得买房住,这样就给开发商弄下了好事情,他们大量侵吞土地,有手续没手续先入为主,房子建起来了。过去听说囤盐、囤布、囤粮食,而今居然也囤积起土地来了。
(四)用来蒸馍的酵子被化学粉代替了
问题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食品安全问题目前被国家提到了议事日程。岂知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问题,而是一个广泛的群众问题,不但在城市中存在,在农村也普遍泛滥。
平陆县的吉过梁等群众说起这些,气就不打一处来:“现在的人是懒惯啦,福也是享尽啦,烧火做饭是基本不干,农家户户用于蒸馍的木笼不见了,都是到街上买哩,而卖的馍大都是用化学发酵粉膨胀起来后蒸出来的,吃到嘴里连一点馍味都没有,表面上看起来是很虚很软,但下到肚子里没一点味道。”
站在一旁的薛爱花大妈接过他的话说:“过去的馍是咋蒸出来的呢?在蒸馍前,先是晾酵子,就是用生玉米面捏个窝窝先在太阳地里晾上几天,用阳光的余热促使酵子自然发酵,一般情况下只要被日头晾干就会发酵,然后把酵子投入到少量掺上温水的面里,等上三四个小时后,面自然发虚,这样二次加上1倍-2倍的面和水揉合在一起,再等上三四个小时,等面全部起了,也就是膨胀了后,再加上2倍以上的面和水和匀,为防止发酸,还要放上少量的食用碱,倒在案板上揉上几遍,一直揉得很有筋丝才搓成小碗粗的面条,尔后才用刀切成面团,放在木笼中,再等上一段时间,面团发虚,表面光滑才搭在锅上用大火蒸,由于面团不是同一时间放在木笼上的,为此,面醒的时间也不一样,所以上笼的时间也不一致,只有一节一节的搭在笼上,这一时间用于蒸馍的火必须大,这就叫赶汽,蒸馍也绝对是个技术活,也是个时间活,火赶不上,放上去的馍就会软蹋,蒸出的馍就不好吃,火工到了,蒸出来的馍才会有香有甜有口味,吃起来才会有筋道。那全是功夫活,没有任何污染和化学有害成分。”
“现在人不需要那么费事了,馍铺的老板只为赚钱,只要有人要馒头,放上面、掺上水,倒一些发酵粉、搭上箅子蒸出来就卖,省事多了。”祁灵仙老太太这样说,虽然说癌症不会是吃出来的,但食品安全也实在令人堪忧。
(五)被用来犁地的牛马骡子不见了
襄汾县有10890辆大小拖拉机,在田间农忙时节用于耕作,每种一亩地得用农机三遍,深耕、浅中耕、耙磨保墒,一遍用柴油4公升,三次共计12公升,现在油价在8元/公升左右。三十年前小麦价在每斤0.30元左右时,柴油每公升仅在0.17元,而今小麦售价1元一斤,而柴油却涨到8元/公升左右,柴油价翻了47倍之多,而小麦仅涨了不足4倍,这是襄汾县一位老农算的一笔经济账。而用一头牛犁田耕种显然投资是低多了,过去各个村子里都养有很多牲畜,一个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养有牛、马或者驴、骡子,多的三五头,少的有两三头,至少也有一头,牲畜粪便还可上地,使土地非常肥沃,遇上年景好的情况下,不用浇水,每亩小麦都在300公斤-350公斤左右,而现在用机耕犁,造价高,上化肥成本高,土地板结,再好的地收入也仅在250公斤左右,少的在100公斤-150公斤左右,年景不好每亩能把种子收回来就不错了,现在有了机械化,种地虽然省事,但处处存在危机,风险也很大。石油荒在国际上也吵得沸沸扬扬,假如有一天没有了柴油我们怎么办?全村原来有近千头牲畜,现在都卖光了,拿什么去耕地种田呢?一位老农这样抱怨。
(六)家家户户的石磨子没了
只要上了年纪的人基本上都经历过用石磨磨米、磨面的年代,一个农家小院,一孔窑或一间房子里安装着一个石磨子,每当下雨或下雪,不能上地的时光,牲畜是不能随意停下来的,驴或骡子头上扣个眼罩,套在磨盘上一圈又一圈转起来,在昔日,这一现象随处可见,而今荡然无存。
石盘、石磨子不见了,随之代替的是铁家伙的磨面机,靠的是电能源,临汾市尧都区的贾四景说:“现在农村经常停电,电荒已使百姓苦恼不堪,倘若有一天真的没电了,我们拿什么去磨面呢?那只有回到原始社会,用火把麦粒烤烤吃啦。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电磨子加工面粉中有滑石粉、增白剂大量出现,人吃了不生病才怪呢,食品卫生在源头上就出现了问题。
作为农民要把饭碗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一)房子可以住得简陋点,但粮食不能不储存
运城市盐湖区被群众称为“憨大”的王风桥,至今已经三十年保持着每年储存近十万斤粮食的优良传统。
改革开放后,父亲王大春和全家九口人承包了村里垣上的90余亩土地加上自己的责任田26亩,共计123亩土地,每年都是双料作物,先是种小麦,等小麦在5月底收割后再种上玉米,9月底秋庄稼收获后复再种上小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亩小麦一年收成多在350余公斤,一年小麦收成是近4.5万余公斤,玉米每亩收入至少也在400公斤左右,年收食粮约在5万公斤以上。这样两宗加起来近10万公斤粮食,前些年上缴国家公粮后基本上把玉米卖了,而把小麦储藏起来,每年都在6万斤左右,近年来,国家不收购公粮了,王风桥的父亲也老了,但他家的传统没有变,每年他家的粮入仓后,他们便把放了三年左右的麦子从囤里翻腾出来交给粮商,送到交易市场交易,不失一个农民的道德。王风桥说:“新一年收入的小麦含有曝气,不是不能吃,是吃起来发涩,而把新小麦入仓放上3至5年是最佳的,曝气经过几年存裹释放了,香飘四溢吃起来可口,但小麦最多仅可放5年到6年,放到8年,那就叫陈化粮,吃起来没有任何筋丝,不可口,甚至还有副作用,所以我们也不嫌麻烦,循环翻卖,使大家受益无穷。
前几年家里盖了新房,我又把粮食全部存储在楼房下,我给孩子们说,房子可住简陋点,但粮食不能不储存,家有余粮好过冬。你看我这座楼下就放了三个囤满粮食的仓子,至少也在3万公斤左右。
(二)什么都可以少种,但用于生产粮食的土地不可减少
芮城县西垆村的薛铁牢至今依然耕种着当初农业社下放给他的25亩责任田和承包着黄河滩里的150余亩土地,一直种着小麦,夏天收小麦、秋季收黄豆,年年如此。
前一阵子有许多村民在河滩种起了芦笋,说这收入大,一亩年收入少不了近万元入囊,但他不为所动,依然如故,看上去很是朴素和诚实的薛铁牢大道理懂得很多,看我们说起粮食危机,他兴趣盎然,津津乐道。他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从世界粮食供给形势看,依靠国际贸易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一是世界粮食供给依然偏紧,目前全球仍有9亿人口处于饥饿之中。二是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2500亿公斤左右,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国际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三是我国的大国效应明显。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2010年,受自然灾害及俄罗斯等国发布小麦出口禁令影响,国际粮价飙升,致使我国进口成本加大。且我国地域广阔,即使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买到粮食,由于距离远,成本高,也不划算。作为新时代的农民要牢记“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个古训,要有与国家同存亡的信念,要有危机感,什么都可以不种,唯独粮食生产的
笔者在调查时还了解到,我省芮城县近几年来由于重视农业生产,突出粮食问题,该县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产粮1.8亿斤达到了目前4亿斤左右。
我省6大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鉴于对我省粮食调整的基本认识和安全的基本判断,加强粮食安全不仅要抓粮食生产能力提高,而且要抓粮食流通能力建设;不仅要抓粮食供给数量保障,而且要抓粮食质量卫生保证;不仅要抓粮食生产体系完善,而且要抓粮食调控强化,着力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省粮食局局长杨随亭这样说到。
就粮食安全问题杨随亭讲道:“山西省政府制定了6条措施促使粮食安全发展:一是落实省长负责制下的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体系,把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粮油质量卫生、粮食储备、粮食现代物流、粮食总量平衡、粮食流通秩序、粮食企业改革等粮食安全指标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责任主体。二是建议在逐年加大财政对种粮农民补贴的同时,改进和完善现有粮食直补方式、将补贴与农民出售商品粮挂钩,由按种植面积补贴向按出售商品粮数量转变,向产量大县、大户和售粮大户倾斜,以确保粮补补在粮食上,真正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刺激粮食生产。三是加大重点粮食现代物流项目推进力度,建设集仓储、加工、运输、贸易于一体的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四是重点提升小麦粉及其食品加工水平,着力提高玉米就地加工转化能力,积极改造山西小杂粮品牌,努力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粮油产业体系。扩大山西粮油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合力构建涵盖从生产、储存、加工到流通各个环节的粮油质量卫生保障体系,确保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优质安全放心的粮油食品。六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储存充足的口粮,加强对农户科学储粮的技术指导。
延伸阅读:
俄罗斯:
俄罗斯拥有世界9%的耕地,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但俄罗斯同样重视粮食储备问题。俄拥有庞大的现代化粮食储备基地,“它们始建于冷战初期,尽管远离居民区,却是一个复杂、强悍的体系,能经得起核打击、地震和水灾”。今年2月,俄从粮食库存中拿出313万吨谷物,分配到缺粮地区,并向粮食交易市场投入250万吨谷物,干预粮价。俄农业部长3月9日在回答国家杜马议员提问时表示,俄粮食储备现有3000万吨,能满足国内所需。
巴西
巴西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巴西一直通过粮食收购和储备来调节市场供应。最近几年,由于世界粮价不稳,巴西加强了玉米和小麦的储备。据巴西媒体统计,最近欧亚国家食品价格上涨64%,而巴西只有20%,就是得益于粮食储备政策。
日本
技术先进的日本,2001年前也曾出现过因积压时间过长,粮食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储备粮大批发霉的事故。为此,日本政府从2001年开始要求每年6月底时,保证有100万吨的大米储备即可。加上民间自发储备的大米,日本人食用的大米能维持3个月以上。目前,库存大米只有15%存放政府仓库中,其余部分则通过招标方式交由农协或专业储存公司代储。
印度
在粮食储备上,印度一直面临“有粮无库”的尴尬。印度粮食总产量每年约2.3亿吨,每年储备粮食8000万吨,但国营粮食公司的仓储能力只有6000万吨,剩下2000万吨储备粮只能听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