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 断流的难老泉 看黄河之水天上来
“晋祠泉复流工程”欲借黄河水补水,记者对此进行采访山西,曾是“千泉之省”。可如今,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正在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山西代表团提交全团建议,恳请国家支持山西大水网工程建设,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将黄河、汾河等大型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库相连通,改变现有山河水系。
一年前,在2014年1月18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长李小鹏向大会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好晋祠泉复流工程,让千古名泉早日重现昔日风采。
晋祠泉古称晋水,有“难老”“鱼沼”“善利”三泉。晋祠泉因景美、水美,历史上引发众多人文骚客的赞赏羡慕。著名作家吴伯萧、梁衡分别创作的散文《难老泉》《晋祠》,对古泉进行了描绘赞赏。这两篇散文,后来都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作家梁衡在散文《晋祠》中,动情地描述了晋祠泉水的美:“这里的水,多、清、美、静、柔”。
21年前,因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山西省著名名胜景观“晋祠泉”全部断流。为了晋祠泉早日复流,山西省于2014年启动“晋祠泉复流工程”。今年1月上旬,山西省多家媒体刊发新闻称,作为“晋祠泉复流工程”之一——晋源明仙沟引蓄水工程选线选址方案规划对外公示。该规划所透露的信息显示,山西省水利部门将在位于晋祠附近的龙山兴建大型蓄水池,引黄河水为晋祠泉地下水补水,以促进晋祠泉自然复流。
黄河水要帮助晋祠泉名胜再现?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1 山沟里修建蓄水池,用黄河水为名泉补水
明仙沟位于太原西南方向的龙山。龙山前连悬瓮山,西接天龙山、明仙沟,只是群山中一条普通的山沟,并不起眼。清《太原县志》记载着明仙沟沟名出处,仅寥寥数语:明仙沟,以寺而名。明仙寺在县西南十里龙山,金天会三年(1125年)僧净智建。
按已公示的晋源明仙沟引蓄水工程规划,明仙沟蓄水池,位于难老泉口西北,直线距离约1.5公里,总库容1.75万立方米。工程完工,将引蓄黄河水,作为晋祠泉域地下水应急补水水源。资料显示,太原汾河二库库容为1.33亿立方米,相较汾河二库,明仙沟蓄水池库容要小得多。
3月10日,记者来到了这里。由于对当地地理情况并不熟悉,记者一路询问路人,经过一个多小时跋涉后,来到明仙沟东口。记者在沟口观察发现,明仙沟——这条发源于龙山的山沟,其地理位置并未处于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沟东口距离晋祠西院墙不足1公里。
明仙沟形态呈东西走向。山沟东口,架设着一座石桥,桥下有排洪水渠。桥东水渠两侧,建有数栋村居小院。
为了确认找对了地方,记者走进一个居民小院。小院主人正在拾掇院子。“这条沟是明仙沟吗?”记者问。“是明仙沟。”小院主人说。“您听说明仙沟要建蓄水池的事吗?”记者问。“听说了。前一阵我看见有水利局的人到沟里施工,在地上打了好几个探洞。”小院主人说。随后,记者向明仙沟深处走去,看到沟两侧的山坡上树木长得稀稀拉拉,沟底路两旁随处可见人们倾倒的建筑渣土。
目前,明仙沟引蓄水工程,仍处于前期筹备阶段。
2 地下水位连续六年上升,催生晋祠泉复流工程
发轫于太原西南悬瓮山脚的晋祠泉,是有名的古泉。《山海经》这样描述晋祠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晋祠三泉中因“难老”泉涌水水量最大,也数它最有名。难老泉名称,是北齐时人们选取自《诗经鲁颂》中锦句“永锡难老”。难老泉名,真实地反映了时人对古泉的珍视。晋祠泉断流,始于上世纪后期,三泉断流时间各有不同,鱼沼、善利两泉于1972年5月断流,难老泉于1994年4月底彻底断流。
晋祠泉断流,最直接的原因是地下水位的下降。太原市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2008年,晋祠泉所在地的地下水水位,距泉水出水口为28米。这个距离,相当于9层楼房的高度。
晋祠泉为岩溶泉,它的水来自地下可溶性岩层。晋祠泉断流,不仅是这个久已闻名的古泉悲剧,也预告了晋祠泉泉水来源的地下水生态发生危机。这个黑暗神秘的地下世界,奄奄一息,亟需拯救。
自晋祠泉断流后,太原市采取了“关井压采”行动,希望能遏制地下水位下降;2003年,引黄入晋工程管网接入太原,太原市生产、生活开始使用黄河水,无序开采地下水的行为得到遏制和规范。2008年后出现转机,这年晋祠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2008年,山西省开始进行煤炭业大重组,晋祠泉所在的晋源区,通过整合煤炭业,减少了排水,保护了地下水。同时,围绕晋祠复流,太原市推动包括淘汰高耗能企业、加快生态建设等措施。
2008年,晋祠泉断流第15年,晋祠泉地下水位出现回升,至2014年连续6年上升了20余米,地下水位回升至距离“难老泉”泉水出口7.71米。在晋祠周边的清徐平泉镇,有一眼“不老泉”的古泉,处于晋祠泉域下游。晋祠泉域地下水位下降,也波及“不老泉”,于2003年断流。2011年8月,村民们惊喜地发现,断流多年的不老泉,恢复了自然流水。
2008年以来,晋祠泉地下水逐年回升,是晋祠泉复流工程的希望和基础。人们相信,随着地下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举世闻名的晋祠“难老泉”一定可以自然复流。
3 晋祠泉自然复流,你我节约用水都能出把力
“晋泉自然复流,这不仅是社会大众的期盼,也是我们每一个水利人的愿望。”3月10日,太原市晋祠泉域水资源管理处处长梁计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促进晋泉早日复流,让这一著名的名胜景区恢复往日风光,山西省于2014年启动“晋祠泉复流工程”,由国内知名水利专家组成的审查组对复流工程方案进行了评审并给予了肯定。明仙沟引蓄水工程,只是这个大工程中的一环。
连日来,记者从多位接受采访的山西省、太原水利部门相关人士那里了解到,“晋祠泉复流工程”分工程类和非工程类两大类,明仙沟引蓄水工程属“晋祠泉复流工程”工程类项目。
对明仙沟引蓄水工程,山西省水利部门寄予了极大期待。据水文勘探,晋祠泉域地下水系呈漏斗状。地下水补给,地面降水渗漏,是其重要来源。明仙沟引蓄水工程前期选址阶段,晋源区明仙沟、风峪沟、马房沟等大山沟壑,被列入候选对象。明仙沟以距离晋祠泉地理位置近,地处晋祠泉“漏斗形”的地下水系中心区域,最后入选。明仙沟引蓄水工程,其主体结构明仙沟蓄水池,地理位置与晋祠泉直线距离为1.5公里。工程完工蓄水后,水池将引蓄黄河水,经过渗漏方式给晋祠泉地下水系补水。对于该工程对晋祠泉地下水位提升的效果,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则态度谨慎。“明仙沟引蓄水工程,对晋泉复流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地下水系是一个黑暗的神秘世界。池水渗透后,究竟能使晋祠泉地下水提升多少,我现在不能给你确切答案。”太原市水利部门相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包括晋祠泉在内太原地下水系,都归属于太原这片土地的水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过去,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对地下水进行了无节制的开采。对于太原这个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在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系采水多于补水,水生态平衡被打破,严重结果就是晋祠泉的断流。为子孙后代计,太原这块土地,需要恢复水生态平衡。凡是在这里居住的人,在生活上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都可以为此做出贡献。他说,“晋祠泉自然复流,你我都能出把力。”
3月12日,作家梁衡得知山西省“晋祠泉复流工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难老泉历经劫难,最大之难是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现借母亲河黄河之水济三晋名泉,是大好事。难老,难老,要尽量让他老得慢一点,多留住一点青春。” 本报记者 梁成虎
○链接
名泉复流已有先例
1971年5月26日至6月11日,济南名泉趵突泉停喷。此后,趵突泉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停喷。1999年3月14日至2001年9月17日,趵突泉再次停喷。2003年9月6日,趵突泉恢复喷水。2006年4月,济南公布《济南市保持泉水喷涌应急预案》,通过三级预案保证泉水持续喷涌。同年11月,济南市政府紧急确定了保泉十字方针:增雨、补源、置采、控流、节水。由于保泉措施得力,趵突泉自2003年9月复涌后,一直没有停止喷涌。
济南市的保泉行动中,“关井压采”措施起到关键作用。2003年9月,济南市关闭了二环以内自备井,全市9成饮水改为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