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体育强省主动求变的背后

20.10.2014  17:47

      齐鲁多英豪,山东是竞技体育的强省,近两届全运会均居金牌榜榜首。在刚刚落幕的仁川亚运会上,山东有97名选手参赛,34人次夺金,也是一份相当光彩的成绩单。不过,在仁川遇到山东省体育局局长张松林,谈论的主题更多在亚运之外,聚焦于体育的社会坐标。关起门来办体育,金牌拿得再多也要追问社会价值几何。怎样将体育事业融入社会发展之中,与时代需求形成良性互动?来自体育界的主动思考,无疑会让体育改革的呼吁得到更多现实回应。

  实际上,2009年全运会在山东举办时,“全民全运”的思路已经为今后的发展定下基调。全运会为山东留下了一大批现代化体育设施。如今,山东省体育中心等地的“免费健身圈”让硬件设施的“软实力”得到彰显。山东全民健身运动会已举办4届,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模式,参与者达到数百万之众。越来越多个体的参与,让体育有了更浓郁的社会氛围。

  体育是一项社会事业,根基在社会,发展为社会。现在,人们已不满足仅以大赛金牌数量来判断体育事业成就的价值体系。青少年体质如何,校园体育如何推进,群众体育的重点难点何在,竞技体育改革又该采取什么模式……如果说山东体育近年来在竞技层面拿出的是显性成绩,其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其实正建立在对上述问题的通盘思考和规划之上。

  即便在竞技领域,山东体育分类管理改革的思路也已清晰。举重、跳水等项目依然需要体育部门的扶持和投入;足球、篮球等项目则按照职业体育的规律推向市场,完善俱乐部建设;其他一些相对冷门的球类项目,尝试与高校联合办队,扩大发展基本面;游泳、田径等基础大项,在中小学校园从试点到铺开,将校园联赛做大做强。细究这些思路的出发点,无不以体育的社会坐标为考量。

  竞技体育不能孤立发展,片面发展,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以往发展模式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否做到了“两翼齐飞”?未来,政府在群众体育发展中应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否应当建立在对大众需求的清晰了解之上?凡此种种,对体育主管部门来说,只有具备了主动求变的态度,才能深入思考,切实改革。山东体育重新定位自身发展的社会坐标,融入大众、融入时代的思考和实践,也应当引发更多有价值的探索。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