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迎难而上 青海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见闻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黎萌):去青海采访,行前即注意到该省教育厅公布的一组数字,显示在过去一年里,当地小学、初中少数民族入学率出现了降多升少的情况。其中,小学净入学率和毛入学率同比分别下降了0.18和2.01个百分点,初中阶段的这两个指标,一个上升了2.63%,另一个下降了2.61%。那么,这说明的是什么情况?青海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是出现问题了么?
据了解,入学率就是在校学生总数与适龄孩子总数的比值。以小学为例,净入学率指的是小学年龄段(6-12岁)在校生人数,和当地6-12岁年龄段总人口之比;毛入学率指的是,不足6岁直至超过12岁的在校小学生人数,与当地6-12岁年龄段总人口之比。两个入学率能够总体反映出一个地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接受相应年龄段教育的水平和程度。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发玉对上述数字做了解释。他说,在内地很多地方看到的兰州拉面馆,实际上有很大一大部分是青海人在经营,所以,入学率的降多升少,首先一个原因是,随着拉面经济从青海走向全国,一部分学龄孩子跟着父母去往内地,是人口流动所致。目前总共有20多万青海人在全国开拉面馆。而初中阶段两个入学率的一升一降,主要说明的是,该年龄段的少数民族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更趋近于他们在这个年龄应该接受的教育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藏族的未成年人有入寺的习俗。通常一个家里如果有两个男孩的话,就有一个要送到寺院去,这被认为是一种功德。尽管现在年轻一代的父母不愿意把孩子送去寺院,但家里的老年人还是愿意这么做。“而且越是贫困地区,把孩子送去寺院的比例就更高一些,也是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第三是因贫辍学。不是学费掏不起,而是家里没有劳动力。杨发玉认为,牧业生产相对简单,一个孩子能把牛羊赶到山上去,就是在生产,这也是导致出现辍学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青海省的面积达72万多平方公里,全省六个民族自治州中,有五个是纯藏族自治州。杨发玉说,义务教育阶段最难的就是藏区的民族教育,目前面临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的问题,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财力有限和地广人稀的现实,更增加了特殊困难。比如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有的牧区学校,周围方圆二三十平方公里就几乎没有人烟。因此,让老师到那里去工作非常难,更别说把高水平的老师久留在当地从教了。杨发玉坦言,“我们义务教育的巩固率比全国低一两个百分点,因为,地域这么广,条件又不一,要做到一个孩子都不少,确实很难。”
但尽管困难不小,青海省的民族教育还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主要是国家的投入力度很大,以记者去过的青海湖民族寄宿制学校为例,在过去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国家对该校的硬件投入已达5346万元,校内各类教学设施、学生及教工宿舍等一应俱全。从前在青海藏区,最美的建筑是寺院,现在则是学校。另外,从2016年春季开学时起,青海的所有民族自治州全面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
记者还了解到,内地已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六个省市对口教育支援青海的六个民族自治州。去年10月,来自山东省济南、青岛、威海、临沂、聊城、滨州6市的183名优秀教师,到青海的海北藏族州开展了以“联动、提高”为主题的合作教研。活动期间,共举办了700余场次讲座、座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82节次,覆盖了海北州所有高中和初中,以及70%的小学。
而对于辍学入寺的情况,当地有藏族老师表示,一方面是藏族的宗教信仰所致,学校不会简单地去阻止;另一方面,孩子的受教育权也应该得到保障。在属于牧区的玛沁县大武乡异地寄宿制藏文小学,教务主任才让多杰对记者说,经过各级政府的宣传引导后,这种情况很少见了。“我们学校几乎是没有,一是通过乡政府的广泛宣传,二是让家长懂得孩子若不到学校上学,没有知识的话,不可能真正脱贫。”
原文链接: http://news.cri.cn/20170607/e63c3b9c-879e-226d-b9e6-af3f4247ad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