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5.09.2014  17:01

8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共有66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人员对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充分肯定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所做的工作,普遍认为计划执行情况总体上是好的,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符合预期,经济运行平稳,改革开放活力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出席人员指出,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适应我国发展新变化、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总体稳定、积极有为,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审议中,出席人员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部分出席人员认为,应当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既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又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些出席人员提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略低于全年预期增长目标和去年同期增速,但1至7月全国财政收入、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均高于去年同期,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都控制在全年预期目标以内,说明中央的调控政策和改革措施发挥了作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提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有些出席人员指出,近两年来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在7%到8%的区间,证明我国经济增长确实进入了新常态,应当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尊重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有些出席人员认为,国务院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实行“微刺激”政策,为经济企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微刺激”不宜长期执行,应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把短期刺激政策与中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有些出席人员指出,当前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尤其是财政金融风险增加和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对整个经济发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应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隐患,采取有效方法予以应对和化解,稳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财政金融风险的底线。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三大需求平稳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凸显,国际市场疲软,完成全年外贸进出口任务十分艰巨;投资热点缺乏,增速明显放缓;前7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低于全年14.5%的预期。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区域增长极。有些出席人员认为,扩大消费需求应当聚焦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相结合的领域,积极发展家政、“一老一幼一残”看护等生活服务业和旅游、健康产业,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研究对其实行按土地成本挂牌出让。有些出席人员认为,中西部地区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滞后,城市管网基础设施不完善,应继续保持一定的投资力度,增加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放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土地指标。有的出席人员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发改委等中央部门应协调三地,加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布局、发展方向等方面顶层设计,并给予必要政策支持。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产能严重过剩的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8.0%,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建议拿出更有力的手段,严格资金、技术、环保等方面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有的出席人员提出,目前国内信息产业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件方面受制于国外,既制约产业发展,又影响国家安全。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突破和掌握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有些出席人员建议,应完善创新产品的市场引导和激励政策,让创新产品更多占领市场。积极组织和支持国内有完整产业链行业的上下游企业联合“走出去”,协调有序开发国际市场,提高“中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下大力气抓好就业创业工作,增加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以及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工作,强化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拓宽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渠道,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加强和改进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在校舍、设备方面已有明显改观,而教师队伍薄弱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山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待遇差,人员流失严重。应把稳定教师队伍作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点,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尤其是艰苦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助津贴,改善其住房条件。有的出席人员提出,2013年一流大学建设“985”经费第三期结束,新一期还没有执行,导致高校运转趋于紧张,不少工作走走停停。应根据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尽快明确下一步以及中长期高校发展的扶植政策和资金安排。有的出席人员提出,食品安全事故依然多发频发,应加快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依法从严打击食品生产经营的黑窝点,集中整治小饮食店、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小摊点;加强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督网、12315举报网等网络平台作用,广泛建立社区、农村消费监督点,设立食品安全监督协管员;研究强化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责任。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小微企业量多面广,安全生产监管薄弱,安全事故多发,应借鉴国外建立小微企业职业安全健康扶持制度等做法,设立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扶持基金,向企业提供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等方面服务。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应当利用当前经济企稳向好的有利时机,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有的出席人员提出,企业经营困难、市场活力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制机制不够科学健全。应当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要求,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放宽民间资本准入,积极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尽快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发挥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风向标作用,提高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一线工作人员工资。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城镇化对于促进消费和投资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措施落地,完善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软硬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改革举措,但目前雷声大雨点小,试点范围偏窄,建议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对中西部地区应有试点安排。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应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农业稳定发展。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农田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不畅,农业科技成果运用能力低,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稳定增产。建议加强道路、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配套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指导推广体系,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以全国供销社试点示范改革为抓手,加大农村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生活指导、产品营销等综合性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有的出席人员提出,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实不够匹配,种粮补贴到不了真正的农业经营者手里,不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建议从完善农村生产方式的角度,认真研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改革,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有的出席人员认为,中央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分散,项目过多,建议整合涉农资金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应就农村金融专门立法,规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信贷规模用于农业和农村。

部分出席人员指出,应在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方面下更大功夫。有些出席人员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地方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30%以上,小微企业民间借贷年化利率超过25%,企业贷款利率大大高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建议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贷款利率,国有银行应当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小微企业普遍反映税费负担过重,财税政策应当“雪中送炭”,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负。有些出席人员指出,中央出台了包括延长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期限、支持小微型企业再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执行中不少企业未享受到优惠。应强化政策执行,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和各部门加强主动服务,通过上门宣传、组织培训等,让广大小微企业了解政策、运用政策。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虽然各类污染物排放呈现同比下降的好势头,但整体环境质量仍然不容乐观,应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加大对污水处理管道等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加强环保测量仪器、设备研发,提升技术档次,认真规划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环保产品骨干企业。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跨流域、跨地区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统一并提高国家和地方的公益林补助标准。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