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开发的联盛破冰之旅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四化”一体同步推进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与集中连片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
编者按
打好扶贫攻坚战必须走产业扶贫开发的路子,引导企业进入农村,把政府的组织、政策、资源优势,企业的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以及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确保扶贫开发更快、更大、更好发展。
山西联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市场化方向、公司化运作,通过组建山西联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柳林县留誉镇联合全镇农民,投资开发“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率先走出一条产业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省委书记袁纯清4月下旬在深入调研之后,称赞联盛集团在产业扶贫开发方面做了一篇“四化”一体推进的大文章。
为此,本报今日刊发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调研报告《产业扶贫开发的联盛破冰之旅》,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希望企业、地方仿而效之,以推动全省的产业扶贫开发。
煤炭大县柳林县城东南40公里的留誉镇,是一个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纯农业乡镇。2010年4月,作为柳林最大民营煤企的山西联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盛集团),本着回报社会、回报生态、回报家乡的宗旨,联手槐树沟土地专业合作社注资成立联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对留誉镇154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山、水、田、林、路、村、企综合开发。
两年多来,联盛集团在园区建设中始终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生态化同步推进,力做一篇 “四化”一体推进的大文章,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一条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与集中连片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产业扶贫开发新路子。
据了解,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工期10年。现已完成投资22.7亿元,其中产业投资近19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值80亿元、利税40亿元的产业规模,可转化农业产业工人1万人,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5万元。
产业发展的同时,园区规划让当地52个自然村的近两万人口集中居住在新建的留誉新城。这座现代化新城建成后,在黄土高原的腹地、黄河东岸的丘陵中,将呈现一幅林立的高楼与居民小区交错、公园草地与公共服务设施齐备、生态型城镇与特色产业共进的生动画面。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分别被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命名为 “全国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并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综改试验标杆项目。联合国中国生态农村工程建设项目国际专家实地考察后,称赞这里提供了一个发展生态农业的范本。
模式与内涵
联盛集团产业扶贫开发的路子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走出来的。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形成,该集团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是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首先,企业的源动力。作为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投资主体的联盛集团,并不是当地以招商引资形式吸引过来的外来投资者,而是依靠当地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一家本土企业。吸引联盛集团投资建设生态农业文化园区项目的最初动力,也不是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和短期内的回报率,而是一个资源型企业在发展壮大后,自然而然形成的回报家乡、致富百姓的朴素情结。应该说最初联盛集团投资产业扶贫开发完全是自发的,就是想为当地老百姓办一件实事、好事。也正因为如此,该集团在园区内着力构建的四大产业体系、突出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全力完成的十大项目建设,个个都是实打实的惠农产业。具体讲,四大产业体系是:以特色经济林栽植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循环产业体系、以特色宜居名镇开发为主的旅游产业体系、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产业体系;五大支柱产业是:白酒工业、钙果产业、核桃产业、苗木产业、物流产业;十大项目建设是:土地综合治理、林业产业开发、水利水土保持、旱作农业示范、规模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循环农业链延伸、农村城镇化、生态文化旅游及物流信息产业。而园区内规划建设的留誉新城,也旨在让当地的近2万村民搬出旧房舍,入住新楼房,从根本上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
其次,政府的推动力。近年来,柳林县依托优质煤炭资源,县域经济发展迅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县2012年地方可用财力达25.35亿元,列全省第一。但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在县域经济发展迅速、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农民收入却增长滞后,边远贫困农村经济凋零;在煤炭产业超常规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呈现“一煤独大”局面,新兴产业还很弱小,始终未能形成新的增长极。对此,经过深入调研,该县提出了“1+2”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即要求每一个煤炭企业必须领办一个非煤新兴产业,创办或领办一个农业产业化企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县委、县政府对联盛集团的农业开发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并要求该集团把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农业园区。
再次,市场的吸引力。随着我省煤炭资源整合重大战略举措的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格局和市场趋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联盛集团深刻认识到煤企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不转不行,慢转也不行。开始涉足农业领域的联盛集团在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产业扶贫开发的思路逐步从自发走向自觉,建设生态农业文化园区的设想逐步由公益回归产业。他们确立了“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企业为载体,以乡镇为单元,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生态化同步推进”的指导思想,“产业化发展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致富农民、市场化村企共赢”的发展理念逐步落实,“市场化方向、公司化运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发展路子日趋成熟,在探索中不断形成“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规模、整体抓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对社会的影响力、对农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理念与做法
如何走好产业扶贫开发的新路子?联盛集团给出的答案是:企业不仅要投入,还要产出;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更要具备市场观念;不仅要谋求自身的经济利润,而且要实现村企的双赢;不仅要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建设自己的管理团队,还要充分借助外脑的智力支持。只有把市场化理念、工业化模式和项目化建设、企业化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让自身的利益与农民的利益完全融合,只有依托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企业进行产业扶贫开发才具有持续性和生命力。
资金的投入产出如何体现效益?
目前,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的开发建设投资达到22.7亿元,其中主要是联盛集团占联盛农业开发公司60%股份的资本金投入。经过科学测算,该集团直接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投资有着可观的效益支撑。一是投资5亿元,利用园区淤地坝种植高粱8000亩,用于白酒酿造,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二是投资1.4亿元栽植钙果林3万亩,加工果酒、果酱,预计年产值10亿元;三是投资约2.2亿元高标准栽植核桃树200万株,配套5万吨核桃加工厂,预计年产值27亿元;四是投资5亿元建设永久生态基地2万亩、名贵绿化树种基地3万亩,10年后每年可收益10亿元;五是投资5亿元发展物流产业,建成后年收益10亿元。以上5项总投资18.6亿元,达产后年产值高达77亿元。
除了经济效益账,联盛集团更在算一笔社会效益账和生态效益账。在园区已完成的22.7亿元的投资总额中,除各项产业投资外,还投入2.2亿元建设园区内道路、水利设施和留誉新城的住宅、公园、电力、通信、学校等社会公共事业。此外,该集团将投入1.7亿元,把园区覆盖的原本穷山恶水、水土流失严重的154平方公里区域,全部建设成青山绿水、产业循环的绿色生态园区。届时,林木覆盖率将由2010年的25%提高到65%以上,近两万名居住在山庄窝铺的农民变成城市居民和产业工人,人均收入由4000元提高到5万元,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历史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笔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农民的权利利益如何得到保障?
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涉及耕地4.1万余亩,经营权分属18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5000余户农民,分布零星,权属复杂。园区的集中用地需求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之间的矛盾,成为园区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在土地流转中最大程度地保护村民的利益,该园区采取的办法是:以清晰产权、自愿互利为原则,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耕地、宅基地和村集体的机动地、四荒地、林地等公共土地集中流转到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占40%,联盛集团用现金出资占60%,共同组建注册资金为2.5亿元的联盛农业开发公司,作为园区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主体。合作社章程规定: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全体村民共享合作社股份权益,保证每一名社员的土地分红收益不低于2000元/年,并且在5年内全部变为公司员工身份,取得劳动收入,享有就业、培训、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与此同时,在土地经营未见收益之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给入社农民每人每年2000元生活费、每户两袋面粉。这一体制机制创新保证了农民在土地流转中“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
企业的产业转型如何健康持续?
作为资源型企业,联盛集团在投资建设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之前毫无涉农经验,如何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是面临的一大难题。他们一是产业化发展农业。园区采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经营生产方式,着力构建四大产业体系,突出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全力完成十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目前,园区已完成机修整地3万亩,栽植生态林3.6万亩、核桃林3.5万亩、钙果林2000亩;在建设施蔬菜基地1000亩、育苗500亩;年产粮食100万公斤、蔬菜250万公斤;养殖肉牛61头;年加工粉面4.15万公斤、粉条2.5万公斤、蜂蜜1000余公斤;年生产白酒200吨;正在筹备上马4000万只肉鸡养殖加工项目。二是城镇化带动农村。园区规划通过建设留誉新城,使52个自然村的农户集中居住,预计为此将投资40亿元,建设5000套农民新居、2000套产业工人住宅、4000米长的商贸大街,并配套建设20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工业化致富农民。园区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使园区变为现代化工厂、农村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联盛集团围绕园区开发建设,建立了一整套企业化管理、公司化运作、规模化开发的体制机制。在联盛农业开发公司之下,根据不同产业开发项目又成立了9个独立的子公司,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各个分项目的建设。同时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充分吸收和培训本地农村劳动力,使之转变为产业工人,既有劳动收益,又有分红权益。目前,参与园区建设的产业工人有2000余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收入3000元。四是生态化改善环境。联盛园区在推进建设中,除了通过广植经济林、生态林,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外,还遵循工业农业相辅相成、种植养殖同步进行、节能减排稳步实施的产业原则,以核桃、钙果、高粱种植,支撑5万吨核桃、2万吨钙果加工、万吨白酒酿造;以油渣、果渣、酒糟与秸秆合成饲料,支撑3000头肉牛、20万头猪、1000万只鸡养殖及4000万只鸡屠宰加工;以动物粪便为原料,兴建日产6000立方米的沼气项目;以沼渣、沼液、风化煤为原料建成年产10万吨的生物有机肥厂,并将有机肥回施到耕地,形成循环产业,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科技的支撑条件如何坚强有力?
构建园区现代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讲得靠科技和人才支撑。在规划阶段,联盛集团聘请中国农科院对园区进行总体规划,由中国石油化工科学院对园区的节能减排、生态建设进行专项规划。在建设过程中,他们筹建农业新兴产业孵化基地,设院士工作站一所、专业实验室5个、科技成果转化企业5个、实验示范基地10个、培训实习基地10个,致力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科技企业孵化;聘请国内外100名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顾问组,指导园区建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新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技术推广与展示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机械和设施,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实行战略合作,试验推广新一代能源作物芒草的种植及开发利用。
靠传统农民建不成现代农业。为了使习惯于传统耕作的农民在土地流转后转变为从事现代农业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支撑园区的长远发展,联盛集团采取了设立现代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学院、开设农民大讲坛、组建农民素质提升宣讲团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农民学习技能,拓宽眼界,转变观念。
一手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素质,一手倾力打造自己的管理团队和科技团队。他们选派农业院校毕业的员工到国内一流的农业龙头企业受训。投资2000万元作为创业基金,支持50名大学生带领1000户农户贷款1亿元,在园区内发展特色种、养、加项目,以此来磨砺人才。
思考与启示
联盛集团产业扶贫开发展现出的广阔前景,表明企业进行产业扶贫开发不仅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好。该集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发展路子和模式,对我省打好产业扶贫开发的整体战役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三个优势”有机结合是产业扶贫开发的必要前提——
联盛集团产业扶贫开发的显著特征是大规模的园区化、产业化开发,它集移民扶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教育培训、就业带动等各种扶贫方式为一体,是扶贫开发史上的大变革,是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在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把过去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扶贫工作机制变革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使政府的组织、政策、资源优势,企业的资金、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以及特色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机结合,找到了一条各种优势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机结合、高效运作的正确途径,为从根本上破解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增收困难这一历史难题提出了可能。
“农企双赢”是产业扶贫开发持续推进的基本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更是扶贫工作的直接目标。产业是否选得准、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企业是否有效益,无疑是产业开发扶贫能否成功的关键。其产业必须首先取得效益,通过企业获得效益才能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终目标;而失去效益支撑的产业项目注定难以持续运营,扶贫这一目标也就成为无源之水——这就是产业扶贫的辩证法。联盛集团建设生态农业文化园区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的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开工建设,根本原因在于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联盛集团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产业扶贫开发,也绝不仅以扶贫为唯一目标,而是着眼于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决策。在全省推进产业扶贫开发中,要像联盛集团一样把“农企双赢”作为项目上马的前提,对农民增收带动不明显的项目不作为产业扶贫项目,市场前景不乐观的项目坚决不上。
坚持市场化方向是产业扶贫开发成败的关键——
在我省,资源型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主要力量,然而他们普遍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如何把产业扶贫项目与企业转型项目的选择结合起来,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盛集团认识到,煤炭产业和农业产业在行业发展、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产品营销等方面,既有共同的本质规律可循,又有巨大的差异。鉴于此,他们在开发农业园区之初就坚持市场化方向,聘请一流专家进行产业规划和设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运营,还聘请了专业团队进行经营管理。联盛模式的启示是,推进全省产业扶贫要特别注重坚持市场化方向,在项目的选择、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四个规律。一要尊重自然规律。省、市、县三级都要制定专项规划,承担项目的企业要制定完整的项目规划;各级规划要相互衔接,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其中的工业化项目和城镇化项目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生态环境、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二要尊重市场规律。要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企业投资什么项目、以哪种方式投资、在哪里投资,政府只做引导不做硬性规定,不搞“拉郎配”。三要尊重产业规律。要按照地域特色确定产业项目,发挥比较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思路进行集中连片的产业布局,凸显规模效益;按照标准化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努力与国际市场接轨,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四要尊重经济规律。要进行投入产出科学分析,合理安排投入,确保企业主营业务不受影响;要循序渐进推进项目建设,不贪大求全,造成半拉子工程。
“四化”一体推进是产业扶贫开发的必然选择——
联盛集团进行产业扶贫开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为骨干,以产业循环发展为特色,以农村城镇化和园区生态化为保障,凸显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四化”一体推进的发展新格局。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在推进过程中,遵循了这样的轨迹:园区通过农业新技术的支撑,进行产业集中开发,变分散为整体,变弱势为强势,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了提高农业收益,园区按照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用现代工业提供先进技术装备农业,实现了农产品加工的集中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同时,在产业布局、人口集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都因地制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因势利导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做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存,达到“四化”同步发展、协调统一和相互支撑。
应当说,联盛集团的园区化产业开发扶贫是扶贫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式扶贫转变到园区化、企业化、产业化的开发式扶贫;它把单纯的农民增收这一命题扩展为农民变工人、变市民这一身份的转变;它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人口城镇化集聚、区域生态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
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责任编辑:admin 审核:admin 审定: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