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头条:永远扎根于人民中间——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新华网北京6月30日电 共产党员是什么样的人?
自《共产党宣言》问世,这个问题的提出已超过一个半世纪。而今,人们仍在追问。
有时他们被称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但更多时候他们也被凡人琐事包围,也有寻常的喜怒哀乐。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对国家、民族和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
8700多万中国共产党员,就在我们身边,是同事、朋友、家人,是茫茫人海中熟悉又陌生的一张张面孔。然而,走近基层党员中那些优秀分子,总让人有一种别样的触动和感悟……
危难时刻,他们挺身而出
“敬爱的爸妈:如果您的儿子在这遭遇不测,请你们不要伤心……在这次地震中,你们的儿子没有退缩,总冲在前头,保护当地老百姓安全,让他们安全转移。”
这是一封遗书,共产党员、公安边防战士邵明贵写于今年4月29日。
尼泊尔8.1级强震,西藏吉隆口岸成为“孤岛”。直升机起起落落,载走了转移的人们,只有边防检查站11名共产党员带领10名战友留下来,继续坚守国门。
留下,就意味着与死神为伴。
余震不断,山体崩塌,边检站风雨飘摇。每个留下的人都写了遗书,交给撤离的战友:“假如我们遭遇不测,请转交给我们的亲人。”
时间紧迫,字迹潦草,却难掩真情。
27岁的杞从军写道:“亲爱的老婆,你和儿子还好吗,儿子长大一点没有?我很想你们……你一定要好好把他带好,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
边检站党委委员、副站长蒲政江给妻子发了条短信:“我也即将率队前往最危险的地方。如果不能平安归来,请善待父母和幸儿。”
战争年代,每当战斗最艰苦的时候,共产党员总是带头跳出战壕,冲进枪林弹雨。和平时期,再逢紧急关头,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最后一架直升机升空那一刻,留守官兵整装列队,肃立,致军礼。机上、地面,战友们热泪长流。
十多个昼夜,飞落的滚石把相对“安全区域”压缩到只有约300平方米。留守党员每天照常迎着朝阳向国徽敬礼,在“国门卫士,戍边卫国”8个金色大字下坚守岗位,直到换防战友赶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疫情、泥石流……历数一次又一次重大灾难,最先冲进去、最后撤出来的,都有共产党员的身影。一两个人的表现也许是个案,一个群体的共同特质却令人深思——为什么他们有超乎常人的勇气?
这次尼泊尔地震,共产党员、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雪布岗居委会主任西绕坚参失去包括妻子在内的4位亲人,而女儿脚趾也被截掉。尽管悲痛欲绝,这位有27年党龄的老党员仍然果断组织200多名村民徒步转移。
撤离前,他跪在已变成一片废墟的家门前,给每位逝者磕了个头,心中默念:“我是党员,有义务照顾大家,请你们原谅。”
情怀、责任、使命,是共产党员的力量之源。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共产党员因此能舍小我、成大我。
今年2月3日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印度洋上遭遇最严重的一次险情——母船水面支持系统突发故障,“蛟龙”无法起吊,在漆黑的洋面上随风飘荡。
滞留太久,3名下潜员将有生命危险;如果开舱,凝结着我国顶尖海洋科技的装备可能灌水报废。
现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时,49岁的共产党员、绰号“老轨”的轮机长刘军说:“我来。”
这个体重近两百斤的人,钻进一只运货的吊笼,被吊起十多米高,把150公斤重的液压马达拆下来、换部件、重新安装。海风中,吊笼剧烈摇摆,狭小空间里他汗流浃背,还要忍着烟囱飘来的呛人废气。光线昏暗,许多操作只能靠手摸……
一夜无眠,“蛟龙”号终于转危为安。出舱时,3名下潜员泪水夺眶而出,笑容却绽放在刘军满是油污的脸上。
大家已算不清楚,这是这位老党员第几次挺身而出,主动担当故障险情化解任务。船上甚至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老轨’。”
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特质。
94年前,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危难中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从那时起,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原文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30/c_1115774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