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君|沉睡二十年的遗书:一段亲情与信仰的传奇
原标题:档案君|沉睡二十年的遗书:一段亲情与信仰的传奇
1936年8月2日,抗日英雄赵一曼在被押赴刑场的车上,给儿子写了两封信,随后从容就义。然而,直到二十年后,儿子才看到它们。在这两封仅有百余字的遗书背后,凝结着一段民族大义、骨肉亲情和信仰追求的传奇。
赵一曼烈士。图片来自人民网
一、勇士
赵一曼是十四年抗战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民族英雄,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牺牲的勇士。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共中央决定选派一批干部到东北,领导反帝救国斗争,赵一曼主动请缨。于是,这位川妹子来到白山黑水,在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运动。1934年春,赵一曼奉命到珠河县(今黑龙江尚志市)组织抗日武装,领导游击战争。第二年,她兼任赵尚志将军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抗联第三军前身)二团政委。
赵一曼写给中共中央的亲笔信(局部)。这是迄今发现唯一一份赵一曼烈士的亲笔手迹。现存四川省档案馆
赵一曼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是中国第一代受过现代军事训练的女军人。
在军中,她的勇敢和机智,赢得了战士们的钦佩。她的战友韩光回忆说:“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一曼同志机智、勇敢,立下许多卓著的战功。”人们把她和骁勇善战的赵尚志将军相提并论,称为“哈东二赵”。日伪报纸则污蔑她为“红装白马女匪首”——这些充满污蔑之词的报道也透露出一些赵一曼当年的飒爽英姿——如日文报纸《满洲日日新闻》对她有这样的描述:“身穿红装,骑上白马,跨过山林,飞驰平原,宛如密林的女王。”
1935年秋,赵尚志奉命率第三军主力北上,留二团和三团在老区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敌人。入冬后,敌军向珠河一带发动大规模进攻,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采取“篦梳”战术。11月15日,二团在春秋岭被十倍于己的敌军包围。赵一曼与团长王惠同指挥全团与敌人激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全团仅有7人突出重围。王惠同团长在突围中受伤被俘,英勇不屈,很快就被杀害。赵一曼率几名战士殿后掩护,左臂、左腿受重伤,在突出重围与几位同志会合后,被汉奸发现行踪。22日,日伪大队人马包围赵一曼等人避难的山沟,两位战士在突围中牺牲,赵一曼和铁北区宣传部长周伯学、小战士杨桂兰三人被俘。
二、牺牲
赵一曼是一位殉道者。她的“道”,是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道,是她的共产主义信仰。
从被俘到牺牲,赵一曼在日伪的酷刑与诱降中度过了她人生的最后半年多时光,她没有屈服。伪滨江省警务厅特务科股长大野泰治是个老谋深算的特务,后来他在侵华罪行自供中称:1936年2月12日,在珠河县公署接收了两名女人,“一名是27岁的赵一曼”。大野泰治把拘押的20多人施以酷刑,拷问赵一曼的真实身份。终于,有人熬刑不过,供认赵一曼是“同赵尚志地位一样”的人。他得出结论,赵一曼是“一个以珠河为中心,把三万农民坚固组织起来的中心指导者”。大野泰治把赵一曼押解到哈尔滨,经商议,日本特务机关决定把赵一曼“押起来,治好伤,当作破坏抗日组织的反间用”。然而,他们失算了,不论酷刑还是劝诱,对赵一曼都无济于事。
他第一次审问赵一曼,就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回忆说:赵一曼在回答“你为什么抗日”这样的问题时,“与其说是回答问题,不如说是对日军的控诉”。她揭露日军的暴行,“讲得有条有理,让人一听就懂”,“我不知不觉成了她的宣传对象了”。
日本战犯大野泰治
赵一曼遭受酷刑后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医院中从不隐瞒自己中共党员的身份,一有机会就向中国的医护人员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宣传革命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她的魅力令几位护士佩服,大家称她为“赵大姐”。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赵一曼争取到了看守自己的警察董宪勋和女护士韩勇义。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和董、韩二人一起,从医院逃了出去。日军出动骑兵和摩托部队四处追捕。6月30日,在距离游击区不到20里的地方,赵一曼等人被日军抓获。
赵一曼再次被捕后,换成日本特高课的大特务林宽重来审问。他仍然先是劝降,劝降不成后,只得祭起他的“法宝”,用灭绝人性的酷刑,摧残眼前这位身体柔弱意志却无比刚强的女性。然而,他得到的仍旧是失望。
无奈之下,敌人决定在赵一曼工作过的珠河县公开杀害她,以恐吓这块土地上“红透三尺”的人民。8月2日凌晨,押解赵一曼的火车从哈尔滨开往珠河。赵一曼非常清楚,自己就要为理想而牺牲了。自己为理想而死,死而无憾,遗憾的是自己那在远方的儿子宁儿。孩子刚满周岁就被送给他人抚养,现在也7岁了,长成什么样子了? 于是,她向押解的宪兵要来纸笔,写下了一位母亲临死前对儿子最想说的话: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赵一曼遗信誊录件。现存中央档案馆
写完第一封后,赵一曼又写下另一封遗书,把对孩子的未尽余言进行了补充。
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
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
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育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
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赵一曼第二封遗信誊录件。现存中央档案馆
刑场到了,赵一曼和同时被捕的战友周伯学态度从容,毫无惧色。枪响了,两个共产党人倒在血泊里。
赵一曼牺牲地。图片翻拍自东北烈士纪念馆
赵一曼牺牲后,两封遗书并没有交到孩子手里。日伪滨江省警务厅用日文记录下来放到档案中。
三、生离
赵一曼的两封遗书,承载着一位母亲的浓厚亲情。为了理想的实现,这些革命者们牺牲了太多的亲情!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为了工作需要,一个人用多个化名是很正常的事儿。现在我们知道,赵一曼,本名李坤泰,字淑宁,曾化名李一超,到抗联工作后化名赵一曼。她的战友朱新阳(曾任齐齐哈尔市首任市长)曾问她为什么取这个化名,她解释说:“我喜欢‘一’字,所以自己起的名字都带个‘一’字,一超、一曼,意思指一生革命,一心一意,一贯到底,决不改变。曼,有长的意思,美的意思。因为有的老百姓说我是赵尚志的妹妹,那我就姓一回赵吧。再说,它还在百家姓里排第一呢!”
1928年5月1日,正在莫斯科学习的赵一曼与黄埔同学陈达邦结为伉俪。可是,他们结婚才几个月时间,赵一曼就要按照组织安排回国,当时她已经怀孕4个多月了。陈达邦劝她生完孩子再回国。她说:“党的决定,不能还价。”就这样,赵一曼一个人回来了,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然成为夫妻间的诀别。1929年1月21日,赵一曼几经磨难,在宜昌一个工人的房子里,生下一个男孩。那天正好是列宁去世五周年,孩子又孕育于列宁的故乡,所以她为孩子取名“宁儿”。
然而,宁儿的命运并不安宁。赵一曼从事的是极其危险的地下工作,带着孩子多有不便。她到上海后,与丈夫的堂妹陈琮英一起工作。经过商议,她决定把孩子送回丈夫的老家,请亲戚代为抚养。这个请求得到组织的批准,党组织还批给了路费和假期。临走前,她抱着孩子到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这也是她和儿子留下的唯一纪念。
照片拍好后,赵一曼把一张寄给远在他乡的丈夫,一张交给一位同志,希望她能转交给自己的姐姐李坤杰。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赵一曼眼中那慈爱温柔的目光。然而,为了理想,她只有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1930年4月,赵一曼和陈琮英一起,把宁儿送到武汉,交给丈夫的堂兄陈岳云抚养。就这样,她在孩子的哭喊声中,硬起心肠,留泪离去。
此后,她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直到就义之前,她心中最惦念的也是这个孩子。
四、寻母
电影《赵一曼》宣传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1950年,新中国拍摄的电影《赵一曼》在全国放映。当时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的陈掖贤几次看过这部电影,被主人公的英雄事迹感动。但是,他并不知道银幕上这位女英雄,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他到处打听母亲的下落,却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直到1955年,赵一曼的小姑子陈琮英(任弼时夫人)遇到她当年的战友冯仲云(曾任抗联第三军政委),才知道李一超就是赵一曼。同时,赵一曼的姐姐李坤杰也通过多方打听,并拿着赵一曼的照片,请有关部门到东北赵一曼战斗过的地方辨认,终于得到组织的正式确认:赵一曼就是李一超。这时,已经是1956年了,赵一曼牺牲已有20年。1957年,陈掖贤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凭吊母亲,见到了遗书的中译本,抄录下来,后来留给了自己的女儿。
图为陈掖贤手抄的赵一曼遗信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赵一曼生前所写的这首诗抒发了一个英姿飒爽、忧国忘家的女战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她是钢铁般的战士,她是慈祥的母亲,她是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她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先烈——赵一曼。
原文链接: http://news.youth.cn/gn/201712/t20171212_11139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