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局长卜昌森详解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山西煤炭产业不仅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山西煤炭人和关心、关注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人,要以一种更清醒的眼光看待目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局长卜昌森日前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说。
山西是我国煤炭生产和供应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工业基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的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后,煤炭资源更加集中、管理更加统一、资源利用率更加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及企业利润率等都获得了提高。但另一方面,仍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卜昌森(右一)陪同省委常委、省政府党组成员孙绍骋(左一)在煤企调研。
思想观念不新,产业集中度不高
卜昌森认为,煤炭产业科学发展必须思想先行,而长期以来山西相对封闭,开放明显滞后,且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煤炭市场话语权严重不足。
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目前最突出的是思想差距。一是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受“官本位”观念束缚,企业的行政化色彩浓厚;三是受夜郎自大思想的束缚,不能从煤炭思维、资源依赖的禁锢中自我解放出来;四是因循守旧意识的束缚,缺乏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创新精神。
同时,山西产煤第一大省的地位与煤炭市场话语权严重不匹配。山西作为全国第一产煤大省,去年煤炭产量9.75亿吨,神华集团去年煤炭产量4.74亿吨,但在全国煤炭市场的话语权上第一产煤大省不及一个神华集团。神华集团掌控或引领着全国煤炭市场的定价权,神华降价则市场跟风降价。
卜昌森表示,究其根源还在于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还没有彻底到位,从而造成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与煤炭市场话语权不足的矛盾突出。省内五大集团没有形成一个拳头,还在各自为战,煤矿布局分散、地域交叉、相互竞争,同一个矿区多个省属开发主体,分散了应有的市场分量。
体制机制不活,产业结构不优
山西国企改革虽然一直在路上,但煤炭管理体制、国企经营机制仍然有许多亟待改变的劣势,且煤炭的深加工和绿色转化产业链条主循环也尚未形成,诸多循环延伸产业质量不高。
卜昌森认为,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审批事项繁杂、部门多头管理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具体到省属国有煤炭集团而言,最大的劣势是政企不分,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政府化、企业家官员化,政府把企业当部门来管理,把企业家当官员来对待。
企业既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自然也无法按规范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行,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要求还相差甚远。
卜昌森指出,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还面临着产业链条不长、替代产业不优的问题,山西省煤化工产业整体上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有资料显示,投入巨资,污染天地,消耗资源,亏损国家,这是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当前的一种现实无奈。
至于与煤关联不大的非煤产业,煤炭企业虽然涉足项目不少,但缺乏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产业协同效应差,规模效益差,总体上大而不强。此外,适用的人力资源和高端技术严重短缺,也制约了煤炭循环经济和优质非煤产业的发展。
卜昌森(左一)在煤监分局调研。
煤炭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严峻的现实都告诉我们,煤炭产业走出困局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卜昌森认为,科技创新是摆脱资源依赖、实现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山西这样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目前还没有走出资源过度依赖、增长大幅度剧烈波动的困局。
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大煤炭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采煤技术进步,全部矿井实现了机械化开采,煤矿建设正在向智能化、信息化迈进。同时,不断攻克了瓦斯抽采技术难题,瓦斯抽采利用走在了全国前列,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如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快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对煤炭产业和以煤为基相关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推动作用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尚未形成产业。
卜昌森表示,上面这些问题,是差距,是劣势,但更是可转化成山西煤炭产业奋起直追、后来者居上的潜在动力和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