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和我们心连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的五个难忘镜头
①岢岚县赵家洼村村民王三女介绍,当时总书记看着墙上的照片详细询问了她两个孙子的上学情况。
②老红军刘乃前在向记者介绍自己见到总书记时的情形。
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太重时,展示在盾构机车间的自主创新产品。
。
④蔡家崖村村民边看《新闻联播》,边热议总书记考察的场景。
如麦浪翻滚一样壮阔的,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人场景;比炎炎盛夏更为火热的,是扑下身子抓落实的创业激情。6月的三晋大地,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6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山西,深入吕梁、忻州、太原等地考察。亲切的话语、亲民的作风,深深刻印在三晋儿女的脑海;殷殷的关怀、重重的嘱托,句句铭记在干部群众的心间。循着总书记考察的足迹,记者的回访尽管难以完整重现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总书记的到来而汇聚起的磅礴力量,无疑为三晋大地的振兴崛起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
不忘初心
向英雄的土地致敬
镜头一:深情瞻仰革命纪念馆 亲切关怀温暖老区人
讲述者:晋绥边区老战士老同志代表刘丙涛,兴县蔡家崖村老党员温二油,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康彦红,一二〇师学校小学生孙煜翔、白佳琦
英雄吕梁,江山多娇。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吕梁在革命战争年代,养兵十万、牺牲一万。
6月21日上午,总书记一行从北京直飞吕梁,随后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兴县蔡家崖村,向晋绥边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瞻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位于蔡家崖村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晋绥边区党政军民革命斗争史的综合性纪念馆,由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和新馆两部分组成。在新馆参观中,习近平总书记认真观看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不时驻足凝视,询问有关细节。
目睹这一情景的纪念馆工作人员康彦红回忆说,“总书记对展区的第三部分《晋陕联防保卫党中央》、第五部分《光辉的历程前行的足迹》分外关注。当总书记看到《晋绥边区群众将赶制好的军鞋送往前线》这幅照片时,非常感兴趣,注视许久。”
康彦红2004年来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工作后,已经做了10多年讲解员,接待游客成千上万。总书记的到来,对她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康彦红说:“原来觉得自己的工作挺平凡,现在从总书记对晋绥边区历史的关注关心上,深切感受到这份工作的神圣。”
天地沧桑,丰碑不朽。走出新馆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这里原是晋绥开明绅士牛友兰先生捐献的宅院和花园。小院子里树绿草青、窗明几净。习总书记在小院同晋绥边区的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一一握手,亲切交谈,祝他们健康长寿。
“总书记很亲切,说他第一次来吕梁,心里一直向往着晋绥根据地。让我十分感动。”已经88岁的老战士代表刘丙涛回忆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晋绥根据地是一方红色沃土,在十余载战火洗礼中,军民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以青春热血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书记说要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刘丙涛动情地回忆说,“总书记热情地和我们老同志站在一起照相。我紧挨着习总书记,太幸福了,再活八十八也不够呀!”晋绥边区政府旧址内,六柳亭前、丁香树旁,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在延续,总书记与群众的心交融在一起。
元宝山青翠欲滴,蔚汾河清澈绵长。总书记来到蔡家崖的喜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村里传开了。闻讯赶来的群众会聚在纪念馆门口,张望着、期盼着,等候总书记。
站在队伍最前列的是老党员温二油。“我一看到总书记走出大门,就大声地喊‘习总书记好’,人群中也此起彼伏地响起了‘习总书记好’‘习总书记辛苦了’的呼声。”71岁的温二油说,“习总书记面带笑容向我们走过来,第一个和我握手。我心里十分激动,在党的好政策帮扶下,我们农民出门有公交、看病能报销,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奔小康。”
一二〇师学校是一所为改善老区办学条件而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设施先进、教学一流。在欢迎队伍里,就有该校的4名小学生。12岁的孙煜翔小朋友高兴地说:“习爷爷问我上几年级了、在哪上学。我响亮地回答‘五年级’‘在一二〇师学校上学’。”小姑娘白佳琦说:“习爷爷非常和蔼可亲。能见到他,心里无比激动。”
激动人心的镜头定格在乡亲们的脑海,亲切的关怀温暖着老区的山山水水。
深深牵挂着深度贫困群众
镜头二:登门看望特困户 暖语声声润人心
讲述者:岢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家洼村包村干部贾玉春,赵家洼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印,赵家洼村特困户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总书记深深牵挂着这里的父老乡亲。
6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岢岚县赵家洼村看望贫困群众。赵家洼村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沟壑纵横、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无公交、无动力电、无网络,村民只能饮用浅表渗井水,房屋简陋,“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总书记沿着崎岖不平的土路,走进了特困户刘福有家。“就像亲戚来了一样,总书记没有一点架子。看见我92岁的老母亲坐在轮椅上,就走过去握手,向她问好。”71岁的刘福有回忆,“随后,他拉着我和老伴坐在床沿上,问我们收入多少,生活怎么样,脱贫帮扶效果如何。”而对刘福有家的扶贫手册,总书记更是看得仔细。“一页一页翻看,一项一项算账。我想,总书记一定是在看我们是不是能真脱贫。”
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赵家洼村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现在村里常住的都是老人。从刘福有家向左绕一个弯,就是特困户曹六仁家。院子不大,但拾掇得干净整洁。曹六仁老伴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家里连续供养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读书,日子非常紧巴。
曹六仁说:“总书记走进我家时,看见室内地砖只铺了一半,就问怎么回事。我把自己去年铺砖砸断了手指、今年甲状腺做手术的两次住院治疗经过介绍了一遍。习总书记关心地询问,现在生活怎么样,好点没?他看得非常细,非常平易近人。”
现在,曹六仁通过县里的金融扶贫贷款,已经分红4000多元;参加劳务造林,一年可以收入七八千元;村里的扶贫工作队还送了种子、化肥、15只鸡;女儿上学享受“雨露计划”资助,生活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这是曹六仁那天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曹六仁家斜对门居住的就是王三女。说起王三女,村民们都说她是个苦命人,丈夫、儿子都已经去世,儿媳出走后,给她留下一对残疾的孙儿孙女。60多岁的王三女拉扯着两个孙子,十分不易。好在有扶贫工作队的全力帮扶,不仅保障她生活无忧、生产不误,还免费把两个孙儿送到特教学校培养教育。
“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王三女一边回忆,一边激动地流眼泪,“总书记非常关心我的生活情况,还问我孙子现在怎么样了。我指着挂在墙上相框中的照片,给总书记介绍了孙子上学的情况。我对总书记说,他们好着呢,他们享福了。”
令王三女念念不忘的是,总书记得知她已经68岁,对她以大姐相称。“总书记来到这么偏僻的山沟看我们,真是比亲戚还要亲。”
“看望了三个特困户,习近平总书记走到村边一片农田,察看玉米和芸豆长势。”赵家洼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印回忆说,“我向总书记介绍,因为干旱,庄稼植株矮小,产量很低,村民们靠天吃饭。村里已经确定到明年底前,要整村搬迁出去,到阳坪镇中心村或者县城居住。总书记又来到村里唯一的一口饮水井旁,登上用石块垒起的井台,仔细察看井里蓄水的情况。总书记很关心穷苦人。”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登上一段土坡,来到赵家洼村扶贫工作队的小院,看望队员们。“总书记走进厨房揭开锅盖,看驻村工作队员吃得怎么样,问我们住得习惯不习惯,并勉励我们要像当年的八路军一样和老百姓处亲戚,深入农户、扶贫助困。”赵家洼村包村干部、岢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贾玉春回忆说,“总书记来到我们扶贫工作队的屋内,和我、驻村第一书记陈福庆、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印一起坐在大炕沿上,分析如何保证贫困户稳定增收。总书记临走的时候,还向我们驻村工作队员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贾玉春说:“这是总书记对我们扶贫工作的最大褒奖。我们一定会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只要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们一天不离村。”
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镜头三:移民新村话脱贫 殷殷关怀催人进
讲述者:忻州市委常委、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岢岚县扶贫办主任赵利生,岢岚县宋家沟新村村民张贵明、王俊生
夏雨如珠,泽润山乡。6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一行冒雨来到一处已经建设好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岢岚县宋家沟新村。
这里规划承接周边20个自然村中的145户、265人。其中,贫困户118户、155人。目前已有5个自然村的62户、128人整村迁入。新村地势平缓、交通便利,而且有宋长城遗址、亚高山草甸等旅游资源,与旧村闭塞落后、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形成鲜明对比。
黄墙灰瓦,厚朴端庄,移民新居就建在一条长长的文化旅游街区两旁。“那天下午,移民新村沸腾了。‘总书记好!总书记辛苦了!’掌声此起彼伏,问好声不断。我们新村至今沉浸在浓浓的喜悦和幸福之中。”村民张贵明说。
在村里的小广场上,与乡亲们亲切握手交谈后,总书记走进张贵明家中。回忆起那天的场景,老张语速加快,激动不已,“总书记为全国十几亿人忙碌操劳,还来看望我们这些贫困群众,和我们像亲人一样唠家常,真是暖了大家的心窝!”
“总书记握着我的手,坐在炕沿上,问生活话生产。收入多少、家人怎样、住得习惯与否、今后有什么打算……得知我是老党员,习总书记又问起我的组织生活和学习情况,我一一作了回答。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让我既感亲切,更受感动。”张贵明回忆说。
总书记仔细察看了已经入住的新居,在院子里的小菜地前询问着蔬菜的长势。“刚刚种不久的茄子、西红柿、辣椒,总书记一一都能说出名字”,这让张贵明惊讶不已。
习总书记的指示温暖着宋家沟新村,更深深鼓舞和振奋着深度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
村民王俊生上个月从山沟里搬到宋家沟新村,今年冬天就能分到2亩蔬菜大棚,因此他正忙着自学相关技术。有了总书记的关心,有好的扶贫政策,有干部们真心实意的帮扶,“我们更应该自立自强,把生产搞上去,把日子过红火。”
回访时,我们遇到了岢岚县扶贫办主任赵利生,连日来他与村两委紧锣密鼓地谋划着村里的后续产业。他说:“总书记让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精神。”
王志东向记者介绍,宋家沟新村利用现有宅基地建新房改旧房,健全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看着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和村民家里良好的生活条件,总书记十分高兴。他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在党中央就是要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6月21日,陪同习总书记在宋家沟新村调研的一幕在王志东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作为县里脱贫攻坚的主要责任人,他既感责任重大,又信心十足。“总书记肯定了宋家沟新村易地搬迁的做法,我们要更加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在一线行动,到现场施工。和全县干部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党中央和总书记放心!”
抓住历史机遇
推动转型升级
镜头四:一线关注“中国制造” 着眼企业转型升级
讲述者:省经信委主任张华龙,太重集团董事长王创民、压机操作工苏小宇、装配钳工陈鹏军
“转型升级”是山西国企发展的关键词,去年7月全面建成的铁路工业园区是太重重大转型项目之一,致力于打造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研发制造基地。6月22日下午,习近平走进厂区,来到企业员工中间。
王创民既感动又激动:“总书记对太重印象深刻,他始终牵挂着老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车轮生产线车间热气蒸腾,一条整体辗钢火车轮生产线正隆隆运转着,总书记沿着高空走廊察看了高铁车轮加工及检测的整个过程。这条锻轧线每52秒就可锻轧一片车轮,其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世界一流。一个月前,印度订单中首批1万件车轮就从这里下线启程。
质量怎样,产量多少,技术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有没有在“一带一路”中凸显作用?总书记仔细询问,心系轨道交通设备的国际化竞争。
当王创民汇报说太重产品覆盖动车、机车、城轨、地铁全系列车轮、车轴及齿轮箱等门类时,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问:“你这里的产品是最全的?”王创民马上信心十足地回答:“是最全的,也是生产线最完整的。”习近平总书记听后,赞许地点点头。
回访中,王创民始终把“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挂在嘴边,他将总书记的嘱托牢牢记在心中,“太重一定会加快全球化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国际化进程,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提升产品和企业地位,为‘中国制造’做出更大贡献。”
苏小宇是车轮二厂锻轧工部R5000吨油压机操作工,刚看到总书记的身影时,苏小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扶了扶眼镜,心激动地狂跳起来。总书记微笑着与苏小宇握手,他赶紧抹了抹手心的汗,大声说道:“总书记好!”
“我今年27岁,是压机操作工”,这名90后挺直身板,响亮回答总书记的问题。分别时,总书记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励他好好加油干。
这一拍,让苏小宇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总书记对我们这代年轻人寄予厚望,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高速动车组的国产化,将中国制造的车轮推向世界。”
3.4万平方米的盾构机生产车间,开阔明亮,一尘不染,可同时容纳4台盾构机总装。在这里,两台长84米、一天能够掘进10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接受了总书记的“检阅”,这两台“巨无霸”已经总装完毕,即将奔赴太原轨道交通2号线建设工地大显身手。
“人群远远地走来,我一眼就认出了习总书记”,在这里工作15年的装配钳工陈鹏军深情地回忆起那一幕,“和电视里一模一样,看着更慈祥、更亲切。这就是日日夜夜为咱国家和老百姓操劳的人啊。”当时,陈鹏军握着总书记的手,眼窝一阵阵发热。
半煤岩电牵引采煤机、无铁芯盘式电机、高品质石墨烯材料……在我省自主创新成果展示区,省经信委主任张华龙向总书记一一做着介绍,如数家珍。
走到煤炭机械装备、重型汽车发动机前,总书记驻足询问,频频点头。观看了环境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他饶有兴趣地了解如何对污染源进行分析和靶向治理。
总书记勉励,要加快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大力培育创新体系。这让张华龙感觉有了压力,更有了动力,“一定要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
临行前,闻讯前来的数百名太重职工簇拥着总书记,热烈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总书记好,总书记好”的问候饱含着职工们的心声。习近平微笑着向大家挥手告别,正要上车,看到有很多热情的职工涌到另一侧,他转身走向大家,握住一双双伸过来的手,与大家再次告别。
车辆启动,大家不由自主地跟车前行,依依不舍地挥动着手臂,久久不愿放下。总书记对企业的嘱托与厚望,也将长久地在太重、在山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瞄准关键领域
激发创新活力
镜头五:注目碳纤维新材料 点赞自主创新成果
讲述者:太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波,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经理常春报,太钢炼钢二厂炼钢工吕涛在太原市(阳曲)转型发展产业园区,由太钢集团投资兴建的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冲破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工艺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傲然屹立于世界碳纤维产业之林。
6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座碳纤维产业基地,实地考察高端碳纤维研发、生产、应用情况。
碳纤维,在工业界享有“黑色黄金”盛誉,是一种在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中具有重要用途的新型纤维材料,由于核心技术长期被少数国家垄断,国内相关材料需求常常陷于“无米之炊”的境地。
现代化的车间清洁而静谧,却在悄然间缔造着令人惊叹的业界奇迹。李晓波自豪地向总书记汇报,为满足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亟需,太钢瞄准高端碳纤维这一转型升级方向奋力攻关,仅一年半时间就携手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建成了一条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
步入车间,沿着生产线,总书记边走边看边仔细询问。
“工艺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居于什么位置”“产品实现批量供应了吗”……总书记看得认真,问得详细。李晓波信心满满地回答,太钢碳纤维的各项技术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产品已经投入批量供应。尤其是去年年初经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审核批准,太钢正式成为国家级航空航天T800H碳纤维“一条龙”项目的研制单位,将助力国家航空航天梦的加快实现。
听到这里,总书记微笑点头,表示肯定。
作为传统钢企的太钢,如今正在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道路上激情迅跑。目前,太钢年产千吨级的高端碳纤维二期工程在加紧推进中,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满足国防重大专项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需求。届时,继全球不锈钢“领跑者”后,太钢头上还将再添一顶高端碳纤维领军企业的“桂冠”。
从原丝车间到碳化车间,习近平总书记兴致盎然,不时驻足。行至碳纤维成品展示台,总书记停下脚步,细细端详。李晓波详细介绍了太钢具备生产能力的4种碳纤维产品,以及我国航空航天领域采用T800级碳纤维产品制作而成的多种复合材料。他从展台上拿起一轴12KTG800碳纤维产品,对总书记说,在这束幅宽只有4毫米的碳纤维产品里面含有1.2万根碳纤维,单丝直径仅5微米,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最高水平。总书记欣慰地点头称赞。
让常春报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创新”二字。总书记说,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发力点。要强化要素投入和政策配套,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真正把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常春报还留意到了一个细节:参观完整条生产线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但总书记停留的时间达到20分钟左右。“一定是总书记对我们在碳纤维新材料上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感到欣慰,这才会有如此之高的兴致。”
对于总书记强调的创新,李晓波和吕涛同样感受强烈。
走出生产线,习近平微笑着与闻讯奔涌到车间门外的300多名太钢员工亲切交流,频频握手。听说年仅39岁的吕涛已经斩获“中华技能大奖”,总书记亲切地握着他的手勉励说,工人代表要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做出更大贡献。吕涛激动地大声回答:“今后我会更好地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把每一炉钢都炼成精品,请总书记放心。”
分别的时刻到了。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总书记在大家的簇拥下走向中巴车。临上车,他握着李晓波的手再次叮嘱,太钢在创新方面还要继续加把劲。
总书记对太钢的深情嘱托,其实也是对山西加快创新发展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遵照总书记的嘱托,加快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奋力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是我们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作为资源型地区的山西,一定能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殷殷关怀暖心田,谆谆嘱托催奋进。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肯定。这是对山西的深切关怀,对山西工作的大力支持,一定能化作全省人民攻坚克难、振兴崛起的巨大动能。
山西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紧抓住机遇,对标一流、务实笃行,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