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标题:习近平用“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和”文化,习近平以其深厚的国学积淀,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和”文化之精髓,倡导世界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习近平运用与时俱进的“和”文化理念,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和合”智慧,引领国际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图为:习近平出席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向世界阐释中国“和”文化
习近平深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和”文化,所以他不仅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且他本人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讲解员。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高度尊重,他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反复向世界阐释中华“和”文化,郑重表达中国的“和平”、“和谐”、“合作”的外交准则。他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习近平以“和”文化的“和合”价值观,倡导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国际观。他指出:“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他强调:“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和谐价值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表现于人与人之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的人己和谐观;表现在社会上,是 “大同”和“民胞物与”的理想社会;表现于个人修养,是 “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中节之谓和”的心灵和谐观;表现于国际关系,是“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睦邻友好关系。
图为: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将“和”文化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有共同准则。习近平一直以“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原则,2013年1月28日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13次提及“和平发展”四个字。他强调:“对于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他同时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
中国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德服人”。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怀柔、感化;感化是感动、打动人心,使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能够倾心于先进文化,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文明,成为先进文明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和平发展”都是习近平讲话中的高频词。的确,“尊重生命”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至今仍为国际公认的两条伦理金则。历史上,中国也是真诚地把和谐和“忠恕之道”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原文链接: http://www.ccln.gov.cn/hotnews/1391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