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山,朔北边塞的动人传说

26.08.2014  19:19

  地理名片

  奇特的“神水

  乌龙山,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使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末播出的一部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该剧讲述了解放初期,湘西匪患严重,号称“东北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英雄刘玉堂智斗土匪头目“钻山豹”的故事。

  不曾想,朔北边塞之地也有一座乌龙山。

  乌龙山位于朔州市平鲁区阻虎乡。大致成“M”形的乌龙山,坐北向南伸展,东西双峰耸立,北峰低矮形如龙头,整座山势宛如独首双身卧龙一般,极具大漠边塞风光特色。

  山中有一古洞,据说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被当地人发现。传说有丈余长乌蛇经常出现在洞口,因此称之为“乌龙洞”。洞底池中有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地百姓经常到滴水洞取水,无人取用时也不增多外溢,甚是奇特。

  当地人认为这是 “神水”,并赋予了“神化”的内容,更令其充满神秘色彩。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这里的山泉富含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经常饮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设想如果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能够加以综合利用,研发出能够行销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矿泉水的话,将会为更多的人送去福音。

  乌龙山间,三峰环抱着一座木雕石刻精美绝伦、彩绘壁画绚丽多彩、仿明清古韵风格建筑、古香古色琉璃璀璨的寺院“五爷祖庙”。“乌龙洞里隐乌龙,策马城西访古踪。路转峰回山叠叠,洞幽岩仄壑重重。云浮玉殿灵光薄,雪积水泉雾气浓。溽雨曾沾珠滴露,甘霖大沛慰三农。”这是清代平鲁知县王霷对乌龙洞的赞誉。塞上青山,龙洞滴珠,孕育了神奇灵秀的乌龙山,使其成为“平鲁古八景”之一。

  货郎为乌蛇筹资建寺,尊称它“五爷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的五太子离开龙宫神游四方,变作小乌蛇行于路间,偶遇货郎担行商路过,乌蛇暗中跟踪。货郎发现,几次驱赶都无济于事,后置于担中相伴而行。人神同途,心心相印,蛇助人商,异常兴隆。

  货郎姓张名睿,字中阳,乃山东泰安府宁阳州小庄村人氏,从小聪明伶俐,刻苦进取,只因家境贫困,货郎行商周游天下。

  忽一日,货郎行于平鲁境内乌龙山下,转眼不见了乌蛇,抬头仰望,只见青烟一股,飞入乌龙山北峰东侧一溶洞之中。此时肚饥人困,货郎放下货担歇于山间,少时进入梦乡。梦中寺院雄伟,香火旺盛,真乃神仙境地。一觉醒来,知是乌蛇托梦,有意在此安家。随后,张货郎筹资修庙建寺,泥塑乌龙像,敬称五爷,一心礼佛,和五爷一道修行。随着修行日渐持久,五爷野性渐失,乐于助人,常以黑脸大汉现身人间,广施善缘,有求必应。

  乌蛇盘踞井口,救下尉迟恭

  中华门神大唐名将尉迟恭,出生在平鲁下无忌村,从小性情急躁,力大无穷,专爱打抱不平。有一年夏天,村里几个被他收拾过的无赖,纠集起来,买上酒肉,宴请尉迟恭。酒席摆在大柳树下,树下有眼枯井,他们把席片铺在井上,请尉迟恭上坐,想把他闪下井去“教训教训”。尉迟恭也不谦让,便坐在席上吃喝起来,安然无事。酒足饭饱后,起身抹抹嘴、拱拱手扬长而去。几个无赖大惑不解,急忙起身揭席来看,不看则已,一看惊得个个嘴巴大张,合拢不上。只见一条碗口粗的乌蛇盘在井口,堵得严严实实。

  还有一次,尉迟恭正在山上打柴,忽听有人呼救,急忙飞步迎上去,只见一条胳膊粗的乌蛇昂首吐舌,戏耍一个小孩。他急忙驱赶追打,乌蛇不紧不慢钻进一个山洞,尉迟恭手疾眼快,一把抓住蛇尾拽将出来,摔上山石,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火星四溅,碎石横飞,睁眼看去,手中握的是一条沉甸甸、亮铮铮的九节钢鞭。

  尉迟恭背着柴火,提着钢鞭路过一个小村边歇息,看见麦场上有个牛腰粗的砂石碌碡,一时性起甩鞭下去,碌碡破为两半。至今这个村还叫“破碌碡”,而那半个破碌碡还在原处。这条九节钢鞭就是后来尉迟大将跃马沙场的那条神鞭。

  当人们知道了尉迟恭的故事后,众言五爷显灵,老人们纷纷劝说他到乌龙洞给五爷敬香礼拜。再后来,尉迟恭帮助李世民打下江山,建立大唐后,回家必到乌龙洞拜谢五爷,并出资修缮五爷祖庙。

  五爷并不安分守己,经常云游四方,忽见五台山文殊菩萨正在做道场,五爷上前跪拜,文殊菩萨细细询问,才知是东海龙王的五公子。经过日久观察,发现五爷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与佛有缘,随即收为弟子,皈依佛门,成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来往于乌龙洞和五台山之间。

  先有平鲁乌龙洞,后有五台五爷庙

  五台山的五爷庙建在万佛阁内,《万佛阁碑记》中记载万佛阁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说明五爷庙建于此后。而平鲁“乌龙洞”摩崖造字刻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说明平鲁五爷祖庙建于明万历二年之前,故曰“先有平鲁乌龙洞,后有五台五爷庙”。

  乌龙洞美丽的传说,赋予了乌龙洞神奇的魅力。

  传说,乌龙洞五爷祖庙建于隋唐之前,兴于明清时期,毁于抗战和“文革”期间。虽为传说,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但乌龙山北峰上的摩崖造字“乌龙洞”三个大字,刻于明万历二年却是不争的事实。“乌龙洞”刻于北峰摩崖石壁上,长2.5米、高1.0米,距地表约20米。三个大字为横向线刻楷书,右面文字为竖向阴刻楷书,四行几十个小字:“朔州南路参将上谷濮东阳,平虏西路参将任城赵崇璧观边于此。委官迎恩堡守备计安国、二路中将梁国宝,张天叙记时。”左面文字为竖向阴刻楷书:“万历二年孟夏八日。”摩崖造字足以说明乌龙洞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由此说明,乌龙洞并非建于万历年间,应该更早。说明当时乌龙洞寺庙已成规模,香火异常旺盛。否则,几位将军不会凭空造字。

  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的《修理乌龙洞圣母殿石窑碑记》云:“尝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山岛虽微微一洞,乌龙老爷感应甚灵,名传四方,人人皆来诚敬。时逢天旱,众善虔心祷祝神水一滴,速降甘霖,士庶人等心悦诚服。”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乌龙洞山新建玉清虚宫记》内叙三事:一是“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有羽士张乙清者净足于此,早晚焚香,香火不绝”;二是“然庙之建,增修也,非创制也”;三是叙说因乌龙神灵,祷雨必应,故人们先后续修洞上塔、祠前戏楼、斋室、圣母殿等。朔、马、偏、老,以及口外等地的人们无不为祷雨而来,乌龙神之神传说灵矣。

  历代重修充分说明:五爷皈依佛门,修成正果,广行善事,有求必应,施风布雨,无不应验,善男信女朝拜者络绎不绝,寺院香火异常旺盛。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至六月二十七传统庙会期间,方圆百里三省八县、四里八乡的百姓云集乌龙洞,朝拜礼佛,商货贸易。直至今日,仍有求雨者不断前往,也是各地游客向往朝拜和观赏之地。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
新春送祝福 关怀暖人心
  万户喜迎春,三晋气象新。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