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市之力 创文明城市:分餐公筷 需要大家一起来
分餐制在我国自古有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一次给人们敲响了餐饮卫生的警钟,推广使用公筷公勺成为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由此,推进文明餐桌行动、营造和谐的用餐氛围、养成健康卫生的良好习惯,逐渐在社会上形成共识。然而,一种制度的推行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广大市民对于分餐制的践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家庭分餐有点难
碗筷不分、共用菜盘、相互夹菜,这些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司空见惯;家庭聚餐中,似乎这些细节更能体现彼此关系的亲密。殊不知,不分餐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成为胃病、肝炎、胃肠道疾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妈,您就别老给别人碗里夹菜了,这样不好!”7月25日是市民刘女士孩子的生日,可没想到饭桌上却闹出了不愉快,原因是她母亲习惯性地用自己的筷子夹菜给家人。刘女士说,因为疫情全家人好久没聚餐,眼下疫情防控基本到位,大家终于聚在一起吃了个饭。兴许是长时间没见,她母亲过分热情,不时就往别人碗里夹菜,让人猝不及防,刘女士提醒了几次都没用。
“我妈这做法挺让人难受,她平时就这样,可现在是疫情期间,我和爱人心里明白她是想让我们吃好,但毕竟相互夹菜有病毒传播的危险。”刘女士说,疫情之下不少家庭都实行了分餐制,就餐陋习就应该改改,不仅观念要改,行动也得跟上。
“您家分餐了吗?”记者就此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超七成的家庭对分餐制仍持观望态度,究其原因,“太麻烦”占首位,“搞家庭分餐显得生分”“观念还达不到”居其次。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认可家庭分餐制的年轻人占到绝大多数,中老年人能接受者寥寥。
意识不够待提高
有报道称,许多新冠肺炎患者都曾有外出聚餐的经历,而不分餐、不使用公筷公勺的就餐陋习或许就是病毒传播的罪魁祸首。
“现在人们的意识可能还达不到,经常遇上有抵触情绪的顾客。”南中环街上一家大型饭店大堂经理小孟说,在餐饮业积极响应推广文明就餐行动中,令人尴尬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服务员上菜时建议使用公筷公勺却被数落“真多事”;专门配备的公筷公勺,大多时候却被弃之一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大型饭店的执行情况有待提高,中小型饭店在推行文明就餐行动中也相对迟缓,更谈不上能够积极引导。
就餐当中“公私不分”的现象时常上演,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的不文明就餐行为之一。夜幕降临,胜利街上一家火锅店内食客们一个个吃得酣畅淋漓,其中一桌朋友聚餐引起记者注意,只见他们开始还自觉使用公筷从锅内夹涮好的食材,吃得尽兴之时,索性任私筷在火锅里翻滚搅动,早已不分你我了。“分餐制的落实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意识,不然,只能是不了了之。”这家火锅店店长如是说。
共同参与加把劲
今年3月初,太原市消协联合市餐饮协会等向社会发出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4月16日,市商务局、文明办、市场监管局又联合发布了《全面推行文明餐桌及分餐制的通知》,号召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由此并州“餐饮新风”渐起,倡导文明、健康、卫生的就餐习惯成为新风尚。但是,在具体执行当中,传统的餐饮习惯仍然具有很大的惯性。
“之所以执行难,很大程度来说需要提高认知,只有思想里有了这种健康意识,分餐制的落地才能掷地有声。”市食品安全学会相关人员说,长久以来,合餐制已被大众接受,虽然人们也知道这种就餐习惯有弊端,但习惯使然不易改变。
“文明就餐,从分餐制开始,但它不会一蹴而就。”市消协相关负责人对此颇有感触。他说,让公筷公勺发挥最大作用、把分餐制变为常态化,从餐饮企业到市民家庭都应尽一份力。推行分餐制不仅需要通过标准引领、示范带动,还需要通过各种媒介资源进行宣传引导,形成良性循环,将文明就餐观念渗透于全社会。“摒弃陋习,树立新风,文明用餐,从我做起。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单位、学校食堂等地推广公筷公勺,助力分餐制真正落地生根。”
相关链接
我国的分餐制起源于四千多年前,当时将封建习俗与制度融入到饮食中,餐具数量、材质、种类都与社会等级有关;民间实行的分餐制,融入了诸多儒家思想精髓,推崇文明礼仪;时代更迭,古人的分餐制逐渐变为合餐制,直至2003年非典来袭,出于防控需要,分餐制重回大众视野。可随着疫情消失,这种文明就餐方式又一次“失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了严防病毒传播,相关部门在全社会再度推行分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