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遗体捐献清除障碍

06.04.2016  16:46

新闻背景:

4月1日,由太原市红十字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6年太原市遗体捐献纪念日活动”在省城仙居园举行。记者获悉,去年我市有20位市民实现了遗体捐献,捐献角膜40例。(《太原晚报》4月5日)

评论员声音:

一个四百多万人口的省会城市,一年的遗体捐献者(其实也仅仅是眼角膜捐献)仅有20人,这一统计说明两个事实,一是遗体捐献捐者寥寥,二是捐者很是伟大。寥寥暂且不说,能在一片沉寂中跳身出来搞捐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爱心?

遗体捐献是一件于社会于他人好处多多的善事,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公益事业,捐献器官可以延续他人的生命,遗体解剖能够揭开许多疾病的待解之谜。遗憾的是,这样一件大好事,几乎没有人愿意做,为何?

笔者以为,这项公益事业难以推进主要有这么几个障碍:一是心障难解,中国人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人死又有“入土为安”的传统,这些老观念代代传承,即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仍然根深蒂固。真的不能改变吗?不是,缺乏教育而已,新者不彰,旧者停驻。

二是环境障碍。据说,有一些开明人士,生前已经签订了遗体捐献书,但只要有任何一个亲属不同意或者阻拦,遗体捐献也就搁浅。破除这个障碍,仍然离不开教育,即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围。

三是宣传不畅。据我所知,有关遗体捐献的社会宣传很少见,遗体捐献纪念日活动人们也多是从新闻中获知,召者寂寂,应者寥寥。宣传有广告效应,许多人压根都不知道遗体捐献是怎么回事,又怎么要求他们踊跃参加呢?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即便是身在接受遗体捐献的工作部门,甚至接受过遗体捐献的人,也少有自发性的捐献。自己都不愿意干,还怎么苛求别人?

四是捐献热情受阻。遗体捐献纯属一件自觉自愿的私事,捐者得到的顶多是道德性的褒扬,而没有任何其它激励。在某种程度上,遗体捐献也是一种见义勇为,冲破个人心障和社会重重阻力做出的大好事,却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奖励,让人情何以堪。人们积极性不高,也不全是觉悟问题。(作者白建军为我市企业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