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失足少年推倒“隔心墙”
记者 侯成丽 通讯员 潘帅
少年法庭承办的案件当中,有半数以上的涉案人是由于不懂法而导致错误选择,最终走向犯罪。一道道壁垒的打破,一道道心墙的打开,才能让失足少年慢慢在回归之路上前行。近三年来,太原中院少年法庭不断拓展和创新未成年人矫正式审判方式,形成了“集中管辖、巡回开庭、均衡量刑、阳光审判”的工作模式,先后荣获“山西省青少年维权岗”、“全省法院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事例奖等荣誉称号。前不久,该庭还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圆桌审判温暖受伤的心
一个圆桌,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我是法官,你是被告,而我们却坐在一张圆桌,拉近距离,感受温暖。
在王某盗窃一案的庭审现场,公诉人、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合议庭三名法官围着一个圆桌而坐,以法、理、情告诫人,说服人,感动人,使未成年被告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罪错。王某下决心痛改前非,这种真诚的悔罪态度,换取了法律幅度内的从轻、减轻处罚,法院最终判处被告人王某拘役四个月,使他获得了新生的希望。
太原中院少年法庭立足“圆桌审判”,力求通过U型审判桌控、辩、审、帮在庭审中四力合一的新型审判模式,以宽松缓和的庭审氛围缓解被告人的心理压力。同时,针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心智具有较强可塑性的特点,在进行圆桌审判时,除控、辩、审人员到庭外,法庭还组织心理辅导员、社会调查员等到庭参加诉讼。通过宣读社会调查报告、心理评估报告,挖掘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根源,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被告人开展法庭教育。
心理评估报告助力科学量刑
如何客观地进行科学量刑,对这些犯错的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该庭通过进行庭前心理会谈、心理访谈、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等环节出具心理评估报告,从而找准未成年被告人的问题所在,同时为法庭教育、判后回访帮教工作找准了“突破口”、“感化点”。去年3月,17岁的李某伙同同案犯张某在太原市小井峪村口抢劫了被害人季某的挎包,包内有现金30元。在太原市少年法庭审理阶段,法官对李某进行了心理干预,在庭前对其进行了心理测评,并在庭中宣读了其心理测评报告。报告显示,被告人李某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障碍,对社会危害程度轻等,但没有不良性冒险行为及反社会性行为,呈较典型青春期表现特征。庭后,法官对其进行了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各项指标均低于或接近标准值60,尤其是显示病态人格和反社会攻击性的Pd正常。经过综合考虑,经审委最终对未成年被告人李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
心理矫治解开心灵的枷锁
这是一次极为普通的庭审,也是一次令人动容的庭审。3名稚气未脱的孩子因犯抢劫罪在少年法庭受审,经了解,三名被告人在学校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好学生。
“这么优秀的孩子咋会走上犯罪道路,该如何帮他们走出心灵上的阴影,走好今后的人生路?”主审法官启动心理矫治机制,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孩子们“疗伤”。法庭上,心理咨询师循循善诱,耐心为孩子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告诫他们汲取教训,走好人生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看着早已哭着一团的父母,孩子心头的坚冰慢慢融化。“爸爸,妈妈,我错了……”法庭陈述阶段,他们泪如雨下,懊悔不已,朝父母深深鞠躬。
为深挖犯罪原因,少年法庭成立了未成年被告人心理干预中心,配备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法官及专项实施细则开展此项工作。除了开展庭审中的心理矫治,少年法庭的法官还通过在庭审结束后安排未成年被告人和他的亲人见面,以亲情感化未成年被告人,让孩子们以书写、拥抱、佩戴徽章等方式表达心中真实感受的方式,以此延伸法庭教育。
责任编辑:侯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