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红枣怎么了?五六毛一斤没人要 很多只能喂羊

12.01.2016  16:44

  ——来自临县红枣产区的调查(上)

  市场上的红枣价格并不低,但是临县红枣滞销了。市场上的红枣品种繁多,但是临县的木枣难觅踪影。更让人震惊的是,来自红枣发源地黄河滩边的滩枣每斤五六毛钱没人要,很多只能喂羊。2015年11月至12月,记者走访了位于黄河岸边的吕梁临县红枣种植区。

   全县产枣1.8亿公斤五六毛一斤没人要

  临县是全国红枣第一大县,23个乡镇有枣树种植,其中16个乡镇是枣区。克虎镇是临县较大的枣区之一,2015年11月底,记者来到了这里。从县城到克虎,一路有红枣。庞家庄是一个小村庄,村里家家户户堆满了红枣,也到处挂了红枣加工的牌子。郭涛峰家住在村边上,新修的房子透着更多喜庆的气息,他正将被大风刮起的篷布重新盖好。郭涛峰说:“院子里的红枣是山下邻居家的,堆不下就放这里了。我们家也有40多亩枣树,今年产了3500公斤,堆在父母住的院子里,现在1斤都没卖。

  说起种枣,郭涛峰满是无奈,“以前全家种枣,现在我和弟弟都出去打工了,枣树是父母在管理。今年红枣丰收,老两口用了1个多月捡回家了,但是价格低得离谱。11月底有人卖了0.96元/公斤,这几天,这个价也没人收了,发愁。

  不远的距离就是黄河岸边,枣树大都比碗口粗了。2015年12月1日,滩地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土地理得顺顺的,棵棵枣树直刺蓝天,脚下的河水静静地流过。这是地道的黄河滩枣,学名“木枣”,也是红枣的发源地。薛家垛村在岸边的崖上,这个村有6个自然村,鸿杰红枣专业合作社就在这个村。村委会主任薛海亮告诉记者:“这里加工的全是当地的木枣,筛选、清洗、烘干、分拣,然后按照等级装箱,运往上海、长春、河南等地。1个月能收150吨红枣,每天加工成品4吨左右。附近村子里的农户都到这儿卖枣,但还是有很多人家的枣卖不了。”薛忠福是王家畔的,他在合作社帮忙,但是他的50来亩枣还没开始卖。他不服气的是,最好的枣只能卖到0.6元/斤至0.7元/斤。薛忠福还在等!

  和薛忠福一样等的农户占了大多数,一是没人收,二是不服气。黄河滩边和靠近黄河滩的枣农还算是好的,起码枣都收回来了。在大山里的石白头乡和刘家会镇,境况就更糟糕。据临县红枣产业局局长秦聪明介绍:“到2015年11月20日的时候,还有1/3的枣没收。枣没收有两个原因,一是捡不过来,二是放弃采收。”捡不过来的,过些天总会捡完。弃收的呢,就任由枣子在风雨飘摇中散落一地,等羊来吃。枣农还有一部分枣用来喂羊,就是拣选完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枣后剩下的枣,一般农户会以0.2元/斤的价格卖给收枣的,用来做饲料。

  临县2015年红枣产量达1.8亿公斤。好枣卖不上好价钱,还不好卖是枣农最愁的事。

   连续几年几近绝产,红枣产业面临窘境

  临县栽培红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年间,而这里也是枣树的原产地和最早的栽培中心。《临县县志》记载,“索达干、枣园子一带,枣居多数,而开阳较为驰名”。唐宋后,因为枣树耐旱,人们将其移植到湫水河东岸。这样,临县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枣林。

  在临县,枣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走在街上,不论碰到多大年龄的,大家都说,“从小家里就种枣树”。一个有历史记载的统计数字显示,民国年间,临县的红枣交易量在10万公斤左右,1949年全境已有3万亩枣树。到1985年进行木本粮油果树资源普查的时候,临县枣树已经发展到11万亩,年产红枣1150万公斤,一公斤能卖到0.6元。从1985年到新世纪,是枣树发展最快的时期,2000年临县枣树超过50万亩,产量过亿斤。到现在,枣树已经发展到85万亩,产量正常年景超过2亿公斤,临县也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但是,进入新世纪,雨裂就一直困扰着当地枣农。从2001年至今的15年间,临县只有2002年和2004年没有出现裂果。而且,临县红枣产量在2011年达到2.3亿公斤后,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气候因素和病虫害影响。据临县红枣产业局技术顾问、高级农艺师张德志介绍:“2012年,受花期低温影响,碛口等地的红枣减产80%,克虎一带数百亩枣园绝收。而且,当年还出现了一种叫绿盲蝽象的虫子,从山东、河南等地迁徙过来,成虫只有2毫米长,却能在1年内成长4代,它的入侵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让临县红枣几乎全军覆灭。2013年,产量不足正常年景的20%。2014年,全县红枣只有3000万公斤。

  2011年之后的连续几年,红枣之乡临县无枣可收、无枣可卖!连续几年没有收成,枣农只能另谋生路。克虎镇前进村的高志刚父子提起红枣就叹气,“单靠红枣不行”!张德志在2013年和2014年的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是:枣区乡镇干部和枣农80%以上对红枣生产失去了信心,认为如今的临县已经不再适宜红枣生产,临县枣区生产应该转型发展。

   枣农种枣可能返贫,人们举家外出打工

  20年前,也就是1995年,一个人工一天10元到12元,1公斤枣能卖到2元到3元。

  2015年,一个人工一天100元,技术工就得150元,而且1公斤枣想卖到2元、3元是没可能的。

  这笔账,枣农心里最有数。而且,经历了2012年至2014年,年复一年雨裂浆烂和红枣价格一年不如一年的局面,枣农已经看不到希望。大部分人选择了举家外出打工而放弃了对枣树的管理,就是在村里的人也是抱着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

  搞了几十年红枣研究的张德志认为,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不完全是天灾,有人的因素,“2013年,临县遭遇了人们记忆中最严重的病虫害,预示着2014年枣树病虫害将更加严重。但是,在专业人士向有关部门提出问题和措施后,却被一拖再拖,本来应该在2013年秋后冬前的预防推到了2014年3月下旬。而且,枣农自己也不精心。2013年的绿盲蝽象已经严重发生,好多枣农在2014年还是不重视,只能再次受害。枣树种植是一个很费工的活儿,要丰产丰收,必须精细管理。一年中有一次不精心,就可能前功尽弃。

  张小军是在2012年离开临县的,他选择的目的地是新疆喀什泽普县石油基地。来到这里,他承包了80亩枣树,现在每亩产量已经达到了400公斤到500公斤。高军荣生长在枣区,但是只有枣子熟了的季节才回来,平时在外面打工。他知道外面苦,但是,“好几年没收入了,不打工咋办”?大家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在2013年红枣几乎绝产后,村子里有一技之长的靠技术谋生,没有技术的靠出卖苦力谋生,反正留在村里的人口和劳动力是越来越少。

  现在,临县种枣的大部分是老人,枣区也撂下了不少荒芜的枣园,地没人耕,草没人锄,虫没人治,树没人剪,枝弱叶小、枣儿结得又稀又小,甚至秋后连打枣的人都没有。2015年红枣滞销,一地枣子没人捡喂羊的情景大多出现在这些无人管理的枣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枣区的人们是最先富起来的。但是,现在枣农喊出了“要想富、刨枣树”的心声。张德志认为,枣区农民种植枣树正在返贫,临县红枣很有可能走向经济林-生态林-薪炭林的毁灭之路。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