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青年学术骨干感受“精神”的磅礴伟力
中国高校争创“双一流”,承担“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关键在于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教师队伍。南开大学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通过举办中青年学术骨干国情研修班,锻造教师的精神品格,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要务,有效激发出参训人员岗位奉献、报效祖国的内在动力。
1、在回眸历史中感受“初心”的力量
西南联大,这所只存在了8年零11个月的“最穷大学”,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不久前,南开大学36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在校党委书记魏大鹏率领下,来到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参观考察。闻一多塑像、教室旧址、烈士纪念碑……眼前的一景一物都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透过历史的烟云,他们仿佛看到前辈先贤筚路蓝缕奋勇前行的身影,触摸到他们弦歌不辍、共济时艰的爱国担当。
“以身许国”“教育救国”,这是西南联大无数优秀知识分子的“初心”。正是坚守着这一份“初心”,才有了西南联大“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形成“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
在西南联大参观考察期间,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事例都让研修班的成员内心强烈震撼,同时也陷入深深的思索。
梅贻琦的职位在当时与“政府总理”平级,但他几乎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用来贴补教师们的困苦生活;吴大猷为给妻子治病,每天不得不化装成乞丐,到菜市场捡剩骨头为妻子熬汤;华罗庚的屋子被炸后,只好到郊区找了个牛圈租下来,每天很早就拖着瘸腿,步行十几里路去联大上课……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的先贤们殚精竭虑,培养出一大批卓越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矗立起一座丰碑!
魏大鹏感慨地说:“西南联大会聚了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人才。他们对于国家命运、对于立德树人、对于科学研究、对于服务社会的态度和作为,值得今天的大学教师好好学习和研究。正是刚毅坚卓、爱国奉献的精神,才让这些人才真正变得杰出甚至伟大!”
西南联大纪念碑,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人称“三绝”。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我认为联大纪念碑最绝的,是碑阴篆列的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它反映了西南联大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所以,西南联大精神首在爱国担当!”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瑞洁这样抒怀:“来到西南联大旧址,我深深地感受到西南联大坚守的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份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是西南联大弦歌不辍的动力,也是西南联大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法学院教授宋华琳表示:“西南联大的先贤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矢志于学,苦心孤诣,推出学术精品,培育学术种子,我等后学当不忘初心,秉承先贤的治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拼搏。”
2、在扶贫途中挖掘精神的“富矿”
甘肃平凉市庄浪县是南开大学“对口扶贫”的地方。为了帮助庄浪“挖穷根”,南开大学党委号召全校党员干部献计献策,智力扶贫。近年来,南开筹划从党建入手,利用党费结余款在该县建立100所“南开书屋”,作为当地党组织建设的“主阵地”、脱贫致富的“指挥部”。
通过深入合作,南开大学发现,这里蕴藏着“精神富矿”,那就是对干部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大课堂”。
庄浪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总人口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2万人。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114万亩耕地中有103万亩分布在402道梁峁和2553条沟壑之间。过去,这里地陡土瘠,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得庄浪人民长期不得温饱,过着“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贫困生活。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存条件,早日脱贫致富,从1964年开始,全县人民矢志不移,兴修梯田。经过34年的持续接力,建成梯田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于1998年实现了梯田化和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同年7月,水利部做出决定,授予庄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荣誉称号。
在30多年的梯田建设中,40万名庄浪人民义务劳动,累计移动土石方2.76亿立方米,有116人负伤致残,32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孕育出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梯田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为庄浪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1月4日,在南开大学与庄浪县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平凉市委书记郭承录说:“‘梯田精神’的实质就是‘条件再苦也不怨天尤人,基础再差也要自力更生’!我们坚信,庄浪人民只要继续发扬‘梯田精神’,继续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来扶贫,更来取经!”站在庄浪的山坡上,瞭望着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梯田,南开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国情研修班的成员心潮澎湃。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青年海归人才,在这里,这些青年才俊实地接受了生动的国情教育,深刻理解了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
“知中国,服务中国”是南开的办学宗旨,“立足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是南开一以贯之的优良学风。“梯田精神”让这些留学归国的青年教师坚定了结合我国国情做好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决心。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程志晖说:“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庄浪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用双手,用铁锹、手推车改造荒山百万亩,造就了外国专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奇迹。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去年刚从美国留学归国的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王晓晨说:“庄浪人民的‘梯田精神’体现了勤劳、睿智、坚韧的民族品格,爱祖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我要以庄浪人民为榜样,勤勤恳恳地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下,让南开大学像庄浪的梯田一样硕果累累。”
3、在“公能精神”的实践中谱写新时代华章
“我这辈子对什么最割舍不下?只有两样——一是化学,一是祖国。”
南开大学学生中心大剧场,青春献礼十九大——南开大学大型原创话剧《杨石先》专场演出正在进行中。
他三度留洋深造,国难当头却毅然回国;他省吃俭用,挤出生活费接济穷苦学生;他不惧威压,拒不迁台,将南开大学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他担起国家交予的重任,改变科研方向,研制出国家急需的新型农药。“我一定将今后的余年和生命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献给我们亲爱的党,绝不强调个人兴趣、绝不计较个人利益,努力从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使全人类获得解放”——这份60年前亲笔书写的入党志愿书,见证了爱国教育家、著名化学家、南开大学原校长杨石先对党的赤诚之心。
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瞬间,生动刻画了以杨石先、申泮文、陈茹玉、陈天池等为代表,“秉公尽能”为祖国科研和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中国科学家群像。
“公能精神”是南开的优良办学传统,也是争创“双一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内生动力。推进“红船精神”与南开“公能精神”的深度融合,强化校史、校训育人功能,引导广大中青年学术骨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南开大学举办中青年学术骨干国情研修班的初衷。
10月中旬,研修班集中培训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葛墨林,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天津市文联主席陈洪,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严纯华先后为学员举行题为“增强自信,做好科研教学,为祖国强盛尽力”“传统文化与人格修养”“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中的使命与责任”的3场专题报告。
3位学术大家谈教学、说科研、讲管理,归纳自己的工作人生经历,将其上升为智慧性的总结,提升中青年学术骨干自信,赋予他们做好工作的自豪感、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刘伟伟的感受是:“作为年轻科学家,不应仅仅考虑自己感兴趣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更应该关注‘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瞄准目标,永不懈怠,承担责任,实现梦想。”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瑶认为,参加研修班是她学成回国一年多来最有收获的活动。她说:“当初我只是单纯地抱着一腔热情回来,希望通过研究一流的成果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研修,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国情,对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我决心继承和弘扬南开的‘公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与大家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华彩乐章。”
(来源:山西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