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整村推进434个村扶贫开发

12.06.2014  21:37

              今年建设9个移民小区,易地扶贫搬迁3000人

              河北新闻网讯(葛西劝、林凤斌、韩瀚)一条长2公里、宽5米的水泥路贯穿村子东西;村西大棚蔬菜产业新区内机声隆隆,整地正忙;村西南山脚下,1.3万株新栽植的薄皮核桃树迎风茁壮成长;村内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卫生室主体工程完工,幼儿园建设资金有了着落……“三年时间内,全村将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看着村子正在发生的变化,涞水县石圭村党支部书记贺建华对未来充满希望。据悉,保定市将以燕山——— 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和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主战场,在继续做好23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基础上,今年再启动204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同时,建设9个移民小区,易地扶贫搬迁3000人。

              规划引导。目前,保定市已编制完成了《燕山——— 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涞水、涞源、易县还分别编制了《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规划》;市直帮扶部门按照“水电路讯房建设、山水林田村整治、科教文卫保配套”要求,为帮扶村专门编制了单项帮扶规划。对列入规划的434个贫困村,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发展基础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基本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整合行业部门资金,集中投入,重点帮扶,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增收项目,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帮扶。按照省扶贫产业片区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该市将重点发展优质核桃产业,形成纵贯全市山区县的核桃产业带,并积极引进和培育加工龙头企业;持续做强蜂蜜、大枣、设施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六大类产业片区。各扶贫开发重点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重点发展2至3个特色种植、养殖业片区。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为重点,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全年重点扶持1.1万个增收脱贫示范户,争取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国家新的扶贫标准。作为全市确保率先突破的扶贫攻坚示范县,涞水县集中实施了“两线五片多点一区千户”扶贫攻坚工程,今年将新建高效设施大棚1825个,发展优质林果2.36万亩,新建和提升标准化养殖小区或养殖项目87个,新建和提升农家院599家。目前,已流转土地3000亩,建成高标准蔬菜、食用菌大棚2944个,推广张杂谷3000亩,栽植核桃2万亩,新建养殖场33个、肉鸡棚舍30栋。

                转移就业。实施“雨露计划”,以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贫困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就业、未升学的新生劳动力,以促进就业为核心,通过直接补助,引导和鼓励其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工业西进”、“对接京津”战略紧密结合,继续实施“万人培训、万人就业、万户脱贫”工程,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到2015年,力争实现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2.5万人,实用技术培训13万人。涞水县把技术人才支撑和有效组织列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一个多月时间,组织乡村干部、党员群众外出考察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8批次,累计培训5000人次。

              易地搬迁。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集中力量、稳步推进的原则,对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扶贫,引导搬迁户向小城镇、工业小区和中心村集聚,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提高搬迁户就业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到2015年,全市将建设20户以上的搬迁小区50个,解决5600户、1.8万人的搬迁脱贫问题。

              为保证各项扶贫举措落到实处,保定市、县两级把扶贫开发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拿出资金足额配套,特别是各重点县新增财力优先用于扶贫开发,逐年增加扶贫开发资金投入,逐步建立起各级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194个市直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区),组成9个帮扶集团,分别由市级领导带头,与233个贫困村签订协议书,确定具体帮扶项目,实行定点帮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底,9个帮扶集团已落实各项帮扶资金600多万元。

 

责任编辑:admin    审核:admin    审定: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