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水生态文明的“武汉样本” 108个一级水功能区监测全覆盖
□本报记者王开广
作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武汉市素有“江城”和“百湖之市”之称,现有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法制日报》记者实地采记了解到,近年来,武汉市强化水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建立了覆盖市、区两级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湖泊管理局,12项涉水行政监察职能整合到执法总队“一个篮子”里,166个湖泊推行“湖长制”,全市108个一级水功能区实现监测全覆盖,完成对17个区(功能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施行情况的首次考核,书写了水生态文明的“武汉样本”。
锁定生态控制线保护范围
“水安则国安民安,水生态兴则文明兴,水资源更是人类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1998年长江发生的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让我们对水的治理多了一层思考:如何将水害变为水利?”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祝杰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为此,武汉着力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完善涉水法规规划建设,制定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策划编制《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14年底,武汉市政府组织编制的《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年)》通过水利部审查。该方案从控制污染源、排水达标等方面制定了节水减排与控源截污、湖泊综合治理与修复、河流港渠生态修复等十大行动计划,并依托十大行动提出了试点期间全市十大重点示范项目。
建立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
据祝杰介绍,武汉市政府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建立了覆盖市、区两级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今年初完成对17个区(功能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施行情况的首次考核,进一步提高了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中心城区12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203.5万吨/日,年污水处理量约为6.54亿吨;实施8条河流14个项目的建设,治理河道148公里;全市108个一级水功能区实现监测全覆盖,并逐步增加地下水监测点;全市节水型小区累计达83家,节水型家庭累计达1068户。
近期,武汉市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今后3年,武汉将投入102亿元,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升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变‘以排为主’为‘综合治理’,缓解水资源时空不均,实现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从源头变‘水害’为‘水利’。作为深受内涝渍水影响的特大城市,武汉建设海绵城市将为水生态文明试点提供典型示范样本。”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项久华说。
整合12项涉水执法职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武汉市积极创新水务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成立湖泊管理局(市水务执法总队),对全市湖泊的规划、生态保护和治理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全面完成全市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重新核定全市水域面积867平方公里,较10年前增加了约88平方公里,为湖泊形态保护和周边建设规划控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同时进一步加强水政监察力量,市水政监察支队升格为市水务执法总队,机构合并、力量整合,将水资源保护、湖泊保护执法、水土保持监督、采砂监管等12项涉水行政监察职能整合到执法总队“一个篮子”里,形成了全市水生态保护重拳出击的工作格局。
“为明确和落实全市湖泊保护管理责任,武汉市为166个湖泊明确‘湖长’,市长亲任全市总湖长,各区区长为辖区内湖泊的总湖长,沿湖街乡镇行政负责人为具体‘湖长’。”武汉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黄天荣表示,如此可逐级分解、落实湖泊管理责任,确保湖泊保护责任真正落地。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