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途中的陪伴 ——北涧河记忆
5月24日,北涧河河道宛如一条绿色珠链,穿城而过。经过近几年综合治理,北涧河变了模样,成为新的城市景观。韩双喜摄
涧河、借河、溅河,提起北涧河,在河边居住了60多年的王良大爷,一口气说了三个名字。“每个名字都有传说。过去因为环境差,再加上北郊方言,当地人一般都把她称为‘溅河’,但读作‘借河’。”经过综合治理,北涧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臭水沟变成了景观带。“如今,已经没人把她称作‘溅河’了,大家更愿意叫她‘北涧河’,有的人还要特意在前面加上‘美丽’‘漂亮’等形容词。”
“我”的传说
“我”的名字其实是涧河,人们为了和榆次的那条涧河区分,“我”通常又被称为北涧河。
关于“我”名字的来历有好几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我”的水量非常大。有一年,一名来自南方的老人拿着一个小水壶,来到“我”身边,想借一壶水。当地人指着“我”说:“这条河的水这么多,你随便用吧。”只见老人将水壶伸入河中灌水,不一会儿河床就干了,而水壶只装了多半壶。老人哈哈一笑,飘然而去,从那以后,“我”就成为一条季节性河流,老人们说是老神仙将水借到了南方,所以称“我”为“借河”。直到清朝年间,才取谐音,改名为“涧河”。
还有一个传说。“我”过去不仅水流大,而且水质好,两岸居民都靠“我”生活。有一天,一个来历不明的人来到“我”的源头,将看守水源的金鱼钓走了。从此,“我”日渐干涸,水质也不好了,遂被人们称为“溅河”,随后改名为“涧河”。
无论哪个传说,过去“我”都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河流,水大且清澈。但随着周边环境的破坏,“我”不仅成为了季节性河流,而且还逐渐变作一条臭水沟。河道内杂草丛生,各种垃圾随处可见,淤泥、垃圾、污水散发的臭味,熏得“我”都快窒息了。 太原动物园是“我”的好邻居。对一个公园来说,依山傍水本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但没想到“我”却成了人家门口的一块“伤疤”。每天散发臭味不说,河边道路还破烂不堪,游客来了怨声载道,“我”都不好意思和“邻居”打招呼,总感觉低人一头。2017年,“我”迎来了曙光,经过疏浚河道、修建快速路、美化周边环境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我”终于能昂首挺胸,和太原动物园、卧虎山路、北中环街等“邻居”愉快地聊天了。
上学路囧事
“北涧河是我的好朋友,陪我走了多年的上学路。看着她如今变得这么漂亮,我非常高兴。”5月23日一大早,住在北涧河南侧育才苑小区的李剑骑上自行车,沿着北涧河朝东山进发,锻炼身体之余,又回想起了20多年前上学路上的那些趣事。
“我当时住在耐火宿舍,在太钢二中上学,要沿着北涧河河道骑行大约1公里。每天上下学4趟,就是4公里。”李剑说。当时河道两旁虽然有路,但大部分都是土路,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来形容绝不为过。
特别是在夏天,因衣着单薄,每天晚上回家后都要立即洗脚和小腿,不然腿上附着的一层尘土远远看上去就像文身一样。若到了雨雪天,路面上大量的浮土遇水成了厚厚的泥,若骑车技术不佳,只能步行上学,要不摔上一跤,就会变成泥人。
“我对涧河铁道桥旁边那段涧河路的记忆最深,因为那里真是太难走了!”李剑说。当时的涧河路不宽,路面下也没有任何排水设施,涧河路在涧河铁道桥南边和北涧河河道十字相交,那段路既是车走的路,也是水流的河道。不下雨时,路面上就有一米多宽发黄的臭水,中间还摆着几个砖块,供行人通过。
遇到下雨天,路面上的水流立刻变宽变深。“胆子大的男生,骑着自行车快速通过,有时水深,看不清楚碰到砖块,车前轮一时失去平衡就会摔倒在臭水里。胆子小的女生只能抬着自行车上铁道桥,借道通行。”李剑说。
要是遇到了大雨和暴雨,就连汽车也不敢过,汹涌的洪水从上游倾泻而下,有时里面还会夹杂着家具和牲口。等到雨停,路边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淤泥,更是难走了。 如今,经过改造,河道两旁的土路变成了快速路,涧河路和北涧河河道交叉口的问题也解决了,北涧河快速路和北中环街“双龙缠绕”成为一个地标,北涧河沿线的多个交通拥堵节点也通畅了。
大坝进化记
杏花岭区有不少以涧河为名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中涧河乡的中涧河社区。北涧河河道由东至西从中涧河社区通过,社区居民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河道北岸。71岁的闫海寿已在中涧河社区居住了58年。他说,过去北涧河北岸由东向西共有7个自然村,分别为罗家湾、张圪劳、河湾、枣林、三家店、刘家街、郑家崖。清朝初年,为便于管理,7个村合并成了东、中、西涧河3个村。目前,中涧河乡只有中涧河和东涧河社区了,原先的西涧河已并入中涧河社区。
“我刚来那会儿,不少人住在北涧河的北岸。为抵抗夏天的洪水,那时在河道北侧已有土坝了,但河上没有桥,人们过河要先下河道。”闫海寿说,大约在1971年,为方便村民过河,当时的中涧河村修建了第一座桥,随后又陆续修建了好几座。
土坝经常被水冲坏,需要不断维修,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涧河村在中涧河段开始修建石头坝。2000年后,相关部门开始在北涧河沿岸系统修建堤坝。
在2017年北涧河治理中,为保证河道周边居民的安全,整条河道全部新建了钢筋混凝土大堤。大堤深埋河道底部,高度为七八米,厚度约七八十厘米,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大坝坚固了,环境变好了,沿河居民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乡亲们几十年的乱倾乱倒坏习惯,只用了不到一年就都改掉了。看着家门口这么优美的环境,大家都不好意思再破坏了,文明素质也在不断提升。”闫海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