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运城经济止缓回升
今年上半年,面对省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运城市按照国家、省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研判、主动作为,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拓宽转型路径、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加强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招商,多措并举、克难攻坚,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实现了“止缓、回稳、促增”,全市经济稳中有进,呈现出:农业稳增、工业回稳、消费显旺、投资强劲、财政收入、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向好局面。
一、农业稳增、工业回稳,全市“稳增长”成效显著
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32.6亿元,增长7.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8亿元、220.2亿元、242.6亿元,分别以5.9%、8.4%、7.3%的速度稳定增长。
(一)农业稳定增长,夯实了“稳增长”的基础
农业总产值稳定增长。上半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2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6.1%,同比增幅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80.3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4.5亿元,增长0.14%;牧业产值26.3亿元,增长8.4%;渔业产值0.9亿元,增长11.3%;服务业产值10.5亿元,增长5.1%。
农、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蔬菜产量7.6亿公斤,同比增长10.5%;水果产量6.4亿公斤,同比增长10.2%。上半年,猪、牛、羊肉出栏数达到75.2万头、1.6万头和25万只,分别增长11%、1.4%和4.4%;禽蛋产量13.2万吨,增长8.1%;奶类产量2.3万吨,增长5.5%。
(二) 工业止缓回稳,转型发展有所成效,为“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年初我市工业遭遇滑坡,二季度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逐月回升,工业经济逐显回稳,特别是新兴替代行业增势强劲,行业转型呈现良好势端。
上半年,全市4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9.1亿元,同比增长8.0%,比一季度回升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5.5亿元,同比增长4.4%;销售产值723.8亿元,增长1.6%,产销率达93.3%。
从行业发展看:七成以上行业实现增长,新兴替代行业增势较好。全市32个行业,同比增长的有24个,增长面达到75%。占规上工业比重40.2%的新兴替代行业实现增加值76.0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0.6个百分点,高于五大支柱行业增速16.8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五大行业增势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7.8%、37.4%、26.9%、24.8%、19.9%,行业转型势头看好。
从增加值分类看:一是:股份制企业、县及县以下企业增速稳定。上半年,占规上工业比重87.7%的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65.7亿元,同比增长7.2%。占规上工业比重76.8%的县及县以下企业完成增加值145.3亿元,同比增长5.3%。二是:中、小型企业快速增长,大型企业降幅收窄。占比重48.8%的中、小型企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0.4亿元和51.7亿元,同比增长13.2%和26.1%,分别高于全市平均增速5.2个和18.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49.7%的大型企业完成增加值94.0亿元,同比下降0.6%,降幅比1—5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
从工业产品产量看:半数产品实现增长。全市重点监测的22种产品产量,有11种产品增长,11种下降。其中增速较快的有:电动机88.6%,铝材81.4%,精甲醇66.0%,铁合金45.7%。合成氨、生铁、粗钢、焦炭、金属镁等主导产品呈现下降,分别下降30.8%、24.0%、21.4%、8.3%、6.3%。
二、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二高一快,“稳增长”动力较足
(一)投资高位运行,一、三产投资增势强劲
上半年,在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招商的积极影响下,全市投资继续呈现高速增长之势。全市752个施工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3.9亿元,同比增长21.8%,高出全省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42.2亿元,增长24.9%。
从产业看:一、三产投资增势强劲。上半年,三次产业投资呈现“一高二缓三快”的运行走势,一、二、三产分别完成投资29.9亿元、146.3亿元、127.7亿元,分别增长63.9%、8.7%、32.0%。从行业看:工业中的制造业依然是投资的重点。上半年,工业投资完成146.0亿元,增长8.6%。其中,制造业114.0亿元,增长9.8%,占工业投资的78.1%,占全部投资的37.5%。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零售业仍是投资主体。上半年,分别完成投资60.9亿元、30.9亿元和11.8亿元,占到三产投资的81.1%,同比分别增长53.9%、3.1%和168.8%。从经济类型看:民间投资占据主导地位。上半年民间投资完成248.4亿元,增长28.8%,占到全市投资的81.7%。
(二)消费品市场旺盛,各大行业表现不俗
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4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1.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58.1亿元,增长14.7%,同比增幅提高2.2个百分点。从经营地看:城镇较快增长,乡村高速增长。城镇267.0亿元,增长11.5%;乡村62.4亿元,增长21.8%。从行业看:零售业、批发业、住宿餐饮业均表现不俗。批发业61.5亿元,增长22.7%;零售业234.2亿元,增长11.2%;住宿餐饮业完成33.6亿元,增长12.2%。从商品类别看:占零售额比重较大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汽车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等呈现旺销,同比分别增长24.0%、22.6%、22.2%、21.8%,带动消费品零售额快速增长。
旅游业快速增长。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764.3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4万人次,同比增长4.2%;国内游客1762.9万人次,同比增长20.3%。实现旅游总收入129.4亿元,增长29.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58.7万美元,增长5.0%;国内旅游收入129.2亿元,增长30.9%。
(三)出口高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8098万美元,同比增长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3719万美元,增长29.7%,总量、增速双双位居全省第2位;进口54379万美元,下降6.4%。
三、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民生工程不断推进,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
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57.2亿元,同比增长13.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0.1亿元,同比增长19.1%,高于全省增速15.6个百分点。在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50.7亿元,同比增长19.6%。
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8.4亿元,同比增长9.9%。而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81.8亿元,占到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3%,同比增长11%。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3.7亿元,增长17.8%;教育支出22.4亿元,增长2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6亿元,增长16.8%。
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民生继续改善。全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6836元,同比增长11.9%。
四、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发展势态良好
在全省以煤为基产业遭受下滑的重压下,我市相对多元的产业结构却逆势而为,继续优化。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6%,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3个百分点。新兴替代行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2%,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所占比重由2013年的7.6:57.7:34.7转变为9.8:48.1:42.1,一、三产比重分别提高2.2个和7.4百分点,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明显推进。
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上半年全社会用电总量139.2亿千瓦时,下降1%。其中,工业用电112.6亿千瓦时,下降2.0%;上半年,规上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69.3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 9.1%;产值能耗1.1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3%。
五、物价稳定,存贷款余额同步增长,经济运行环境基本平稳
1、消费价格小幅上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7%,非食品价格上涨1.1%。从构成的八大类指数看,除交通通信类同比下降0.2%外,其余七类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涨幅在0.3%—3.7%之间。其中,涨幅最高的仍为食品类,上涨3.7%。食品中:粮食上涨4.9%,油脂下降2.9%,猪肉下降6.4%,鲜菜上涨0.4%。6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环比下降0.4%。
2、存、贷款余额小幅增长。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44.6亿元,比年初增加37.3亿元,增长2.5%。其中,单位存款408.5亿元,下降5.6%;个人存款1077.2亿元,增长7.1%。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84.7亿元,比年初增加55.5亿元,增长6.7%。其中,短期贷款498.8亿元,增长6.1%;中长期贷款320.4亿元,增长5.6%。
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良好的增势,转型升级势头看好,民生改善不断推进,特别是工业低位增长的局面得到逆转,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既有国家整体经济的趋稳回升大环境的影响,更有市委、市政府各项稳增长措施的积极引导和全市上下狠抓落实的积极努力。但受目前结构调整和全省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全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依然薄弱,工业品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传统支柱行业增速较低、企业利税下滑、经营困难等问题仍需高度关注。 (运城市统计局)(责任编辑:张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