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闹元宵 打开方式各不同
3月2日,民间艺人在大同和阳门广场表演文艺节目。当日,大同古都灯会民俗文化大展演开幕,吸引了众多游人。新华社发
本报讯(记者 李遇)“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赏花灯、看表演、闹社火、逛庙会……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让三晋大地变成一幅美丽的中国画卷,尽情地展示着富足和谐的生活,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明天的祝愿。
在省城晋源区,5000余人的非遗社火巡游浩浩荡荡穿过宽阔马路,背棍、秧歌、舞龙、舞狮、高跷、旱船表演轮番登场,围观群众摩肩接踵,将省城两节活动推向高潮;
在阳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古村落”大阳泉古村,古建、古树、古庙旁,锣鼓敲起来了,秧歌扭起来了,旱船划起来了,古风古韵衬托着民歌民舞,让这座千年古村再焕新颜;
在临猗楚侯乡,背阁表演走村串巷,由青壮小伙背着的男童女童,宽衣大袖,随着小伙子们的步伐,飘飘似仙;
在汾阳城市广场,从唐朝宫廷乐舞脱胎而来的地秧歌,舞姿优美,曲调活泼,浓郁的乡土气息传递着美好的祝福;
在大同浑源县,当地独特的社火表演“耍故事”还没开始,就已经聚拢了不少群众,水浒中“梁山好汉夜打大名府”又被重新演绎……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年元宵节,我省各市都举办了多种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俗活动,精彩纷呈,绚烂夺目,让大家度过了一个有意义有趣味、能欣赏能参与的传统佳节。
○特写
平遥社火传统汇演引欢呼
3月2日,平遥古城处处张灯结彩、人潮涌动,“2018平遥中国年元宵社火汇演”活动在平遥县曙光街举行。
上午9时30分,由该县1200多名干部群众组成的24支表演队伍,身着节日的盛装、敲起激昂喜庆的锣鼓、扭着热情奔放的秧歌,沿曙光街由西向东一路行进表演,两旁的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元宵节社火汇演是平遥当地的一项传统春节文化活动,当地传统的威风锣鼓、腰鼓、秧歌、竹马、舞狮、龙灯、旱船、高跷、推车、背棍、抬阁,颇具现代气息的军乐队、广场舞、花车等,表达了当地群众欢庆春回大地、祈福五谷丰登美好愿望,展示了平遥人民文明、富裕、和谐、幸福的文化生活。
任俊兵王超俊
阳泉花灯五光十色耀古村
3月2日,阳泉城区义井镇大阳泉古村的街道上人头攒动,“阳泉故里”闹新春暨首届民俗文化节在这里举办。威风锣鼓、扭秧歌、划旱船等各种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让这座古韵犹存的乡村年味十足。
站在村口,“阳泉故里”的牌楼格外醒目。走在由2000盏火红灯笼照亮的声光大道上,一万只风车迎风飞舞,发出悦耳的“沙沙”声。明清古街上、戏台旁,划旱船、扭秧歌、抛绣球接福等民俗活动在激情上演,还有阳泉市民喜爱的传统九曲黄河阵,每一处都会吸引大家驻足,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烘托至沸点。
天色渐暗,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逐渐增多,大阳泉古村的各种文化活动陆续展开。花灯声光大道让人品味“漾泉古韵”;九曲黄河阵里,游客通过“转黄河”表达祛病消灾的美好愿望;五龙宫前广场,威风锣鼓、狮子滚绣球、跑驴、旱船等闹红火表演引来阵阵叫好声……夜幕降临,伴随着阵阵锣鼓声,身着红色绸装的威风锣鼓队表演者迎面走来。他们随着此起彼伏的鼓点,错落有致地变换着队形,甩动着红绸,精气神十足。
本报记者霍雪飞通讯员刘胜
原平瑰宝独树一帜凤秧歌
3月1日上午,在原平市范亭文化广场上,原平市2018元宵节文艺汇演开启。凤秧歌便是重头戏。
凤秧歌是流传于原平北贾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曾以独特的道具、舞蹈形式、演唱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2008年,原平凤秧歌被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9时50分左右,凤秧歌节目闪亮登场。男演员上穿白色黑边坎肩,下穿红色裤子,脚蹬黑色爵士舞鞋,清一色身背红色腰鼓,双手各持一支末梢带有红色绸条小鼓槌,显得雄壮威武。特别是其头上戴有竹圈草帽,帽盖顶部装有银色螺旋状竹条,竹条顶部缀有红绒球,整体看去犹如银龙盘旋;女演员们则是上穿前红后绿小袄,下穿绿色裤子,脚穿红色绣花鞋,清一色左手持锣,右手持末梢带有黄色绸条的锣板,显得俊俏别致。特别是其发髻高悬,头顶佩戴有蓝色凤冠,红绒置顶,整体看去美如凤凰展翅。
在现场,43岁的男演员王永强兴奋地告诉记者:“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逢元宵节就有凤秧歌表演,父母就会抱着我前去观看,因此凤秧歌打小就是我的最爱,现在我已经参加表演队近14年了。”女演员秦燕妮当天与妈妈、婆婆都来到了现场要参加各自的文艺演出,而秦燕妮的表演最让家人们期待,秦燕妮打趣地说:“在我们这儿,过去参加凤秧歌演出最受人羡慕,夸张地说,凤秧歌的演员找对象都不用愁。”记者了解到,当天参加原平凤秧歌表演的是原平市文化馆组织的凤秧歌表演队,有28名演员闪亮登场。男演员首先摆出了一个呈三角金字塔式的造型,随着音乐节拍的加快,男演员势如龙腾虎跃,双手挥动鼓槌时而击打腰鼓带着一抹红绸挥向空中扭动起来。随着音乐伴奏节奏减缓,男演员开始变换队形亮起了“绝活”,后背着双手开始甩动草帽上的银色竹圈,竹圈带着红色的绒球伸展开有1米有余,如同一条银龙盘旋在空中飞舞。婀娜多姿的女演员分成两行从两侧扭着秧歌步华丽丽地登场了,手中舞动着锣和锣板,带动着黄绸条在风中起舞,曼妙的身姿再配以柔美的舞步,使得表演如同“凤舞九天”美不胜收。几番队形穿插变换后,女演员摆好单膝着地向前造型,男演员则在旁侧再次后背双手开始甩动竹草帽上的竹圈,此刻现场红绿相间、彩绸飞舞、银龙(帽圈)旋转腾空,在欢快的音乐旋律中凤秧歌尽展“非遗”魅力,现场喝彩声此起彼伏。
本报记者郭小强通讯员田雷申爱武
临猗文艺民间方队展特色
3月2日早,临猗县南城广场上锣鼓喧天,激情飞扬。由临猗县委县政府举行的2018文艺调演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临猗县各乡镇代表队尽情展示,为全县人民奉上了一场激情四射,热闹非凡的民间艺术展。
伴着激扬的音乐,由三面鲜红飘动的党旗作为骨架、造型的花车,像一艘大船一样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扬帆远航。
各乡镇代表队身穿五颜六色的演出服,根据本乡镇不同的特色,为全县干部群众呈现具有不同风俗不同文化的独特节目,充分展现了临猗县各乡镇独特的民族魅力。他们踏着激扬动感的音乐节拍在广场上完成了一套套精心构思的动作与阵容,向广大群众展现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文化故事。各乡镇代表队风格迥异,将音乐、艺术与民俗完美结合,充分诠释了临猗县浓厚的民风民俗,展现了各乡镇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
牛杜镇各村群众都自发组织和排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既是对新春佳节的庆祝,也是对今后日子更加红火的精神寄托。慈阳村红苹果鼓乐艺术团代表牛杜镇为全县人民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鼓乐表演。郭村背阁表演:由上、中、下三部分相互配合。上层表演者称为“上装”,由3到8岁的男女儿童扮演;下层表演者称为“下装”,在整个表演中起基座的作用,由青壮年扮演。中间部分称为“中节”,是由青壮年捆在背上一铁制背架和用于固定上面儿童的支架组成。上装和下装就组成了可以拆卸组合的“中节”。“中节”巧妙地将“上装”和“下装”连为一个整体。表演时,充当“下装”的青壮年走动扭摆,架上的演员也随之摆动。当背阁手游走于人群之间,观众仿佛融入角色之中。
本报记者胡增春通讯员赵婕
长治演艺“皇后省亲”赢喝彩
“明德娘娘回乡啦!”一声传令完毕,伴随着悠扬的唢呐声,长治县荫城镇的古街道上走来一支浩浩荡荡的仪仗队。3月2日上午,长治县荫城镇“铁府古韵”元宵节社火表演正式开始,各村带着精心准备好的节目在此共贺元宵佳节。其中李坊村的大型古装情景剧“明德皇后省亲”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
据史料记载,开宝六年(973),宋太祖赵匡胤将李坊村开国功臣李处耘次女许配给弟弟赵光义为王妃,太宗雍熙元年册封为皇后。她视太宗诸子皆如亲生,对皇太子赵恒精心抚育。宋太宗驾崩后,宦官王继恩与参政知事李昌龄密谋企图废掉太子,她坚定地同宰相吕端等大臣匡扶赵恒登上皇位。宋真宗继承皇位后,专门为她修建了万安宫,称其“万安皇太后”。景德元年,她辞世于宫中,谥号“明德”,后世称其为明德皇后。
当日的表演中,荫城镇古街道上人山人海,明德皇后的省亲队伍向舞台中央走来。队伍中侍卫开道,婢女紧随其后,在太监的搀扶下,明德皇后款款走来。“好一派秀丽山河!”皇后娘娘回到家乡不禁感叹道。情到深处的皇后娘娘把对家乡的思念与赞美以戏曲的形式表达出来。 “禀娘娘,乡亲们还给您准备了节目咧!”紧接着,锣鼓队震撼上场,几名激情澎湃的后生扬起胳臂尽情挥洒着他们的热情。在音乐的配合中,现场气氛进入了高潮,观众们连声叫好。
本报记者张文举实习生张瑨琪杨勇
汾阳非遗重现盛唐“破阵乐”
3月2日上午,汾阳市城市广场上古乐喧天,正在表演的当地国家级非遗汾阳地秧歌吸引了众多当地市民围观。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汾阳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历史久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演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武场地秧歌,是一种以舞蹈表演为主的民间艺术,是汾阳当地群众春节农闲娱乐的一项重要传统活动。演出时,一般先出场的是武场地秧歌,一番套路表演完毕,围成一个圈,然后由文场地秧歌进行表演唱。据考证,汾阳地秧歌起源于唐朝时期。汾阳地秧歌表现的是战地攻守形象,队形变幻也融进了兵家阵势的演变,相传源自于唐太宗时期的“秦王破阵乐”。汾阳地秧歌曲调淳朴健康、音调别致,特色鲜明,曲调各具特点。有的以曲调优美、秀丽,节奏舒展、抒情性强见长。有的则以节奏紧凑、音调简洁,似说似唱,善于叙事著称。有的又因曲调较快、活泼,风格清新、开朗,适于载歌载舞的表演。年年岁岁,汾阳地秧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着天南海北的各路观众,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为更多人们所喜爱。过去,汾阳村村都有秧歌表演的打击乐器,大人、小孩都会敲打两下,人人也都能唱上几句,平时人们在田间劳动或赶着牲口走在路上,也会情不自禁地哼起秧歌来。
本报记者王晋磊
浑源社火北岳山下演传奇
正月十五的浑源古城格外绚丽,县城恒山南北路、永安街、迎宾路等主干道,在彩灯彩带的装饰下,像一排一列盛装迎宾的使者。县城中心一座高达11.88米的巨型花灯,将当地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圆觉寺砖塔,以灯的形态与光的演绎将厚重的历史符号呈现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8时,浑源县城恒山南北路已是锣鼓喧天,人潮如海,狗年元宵节街头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展开,由上千名群众组成的20多支大型民俗表演方阵队伍的精彩表演和各色彩车的闪亮登场,为全县人民献上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大餐。 “耍故事”是浑源当地一种独特的社火,表演内容再现了水浒中梁山好汉夜打大名府的一段传奇故事。表演队的行头还没铺摊开,周围的群众已经急不可待,有几个孩子甚至跑进场子里,有的去摸“宋江”骑的“马”,更有的干脆拔那“时迁”的“小胡子”,引得大家一起笑。
本报记者郭斌通讯员安兴旺杨钦
襄汾汇演小品蒲剧演不停
3月2日,临汾市襄汾县邓庄镇邓庄村“迎新春文艺汇演”在该村村委会举行。据了解,在元宵佳节到来之际,邓庄村“两委”连续组织多场文艺汇演喜迎佳节,歌舞、眉户剧、蒲剧、小品、快板……村民们自导自演的数十个精彩节目,迎来了现场千余名观众的热烈掌声,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业余文化生活。
本报记者刘江
运城民俗文化活动展魅力
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运城市举办的“古中国·新运城”民俗文化年活动深深吸引了广大市民。星河广场的面塑、麻团、糖人让人体会到年的味道;滚铁环等各种互动活动使人流连忘返;万荣蒲剧、软槌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领略到了古文化的魅力;新编剧目汉武帝巡游河东、女娲娘娘等剧目把景点放在了舞台上,不仅吸引了国内各地游客,还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
闻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