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

16.03.2017  07:33

    太原新闻网讯  “希望死了以后也能为国家做点贡献。”早在2014年,省粮食局退休干部黄伟材和他的老伴一起签订遗体捐献协议时这样说。今年3月10日,黄伟材不幸去世。按照他生前遗愿,他的遗体被成功捐献给医学院校,他是我市第122例实现遗体捐献的志愿者。

    黄伟材享年79岁,是一名老共产党员。2014年,黄伟材和老伴来到市红十字会,表达了想要捐献遗体的愿望。“当时,这对老夫妇说,他们为党工作了一辈子,虽然退休了,但还想为国家做些贡献,于是二老决定百年后捐献遗体。”市红十字会秘书长田兆渠说。3月10日,黄伟材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市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帮老人实现了遗体捐献的愿望,他的眼角膜将免费用于失明患者的救治。3月12日,市红十字会将黄伟材的名字刻在了位于仙居园的太原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同时还与黄伟材的亲友一起,为老人举行了祭奠追思活动。

    黄伟材的女儿说:“遗体捐献一事是我父母早年就商量好的。二老说,遗体捐献可以为国家医疗事业做贡献,可用的器官还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也省得子女操办丧事浪费钱财,无需占用国家土地购置墓地、减少资源浪费,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大好事。父亲生前身体还不错,没想到走得这么突然。临终前,母亲问他‘还按咱们计划吧?’父亲点头示意。说实话,父亲捐献遗体,做女儿的还是有些接受不了,但我们得尊重老人意愿,圆他生前的心愿。

    田兆渠说,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2000年,我市启动遗体捐献志愿活动。起初签订遗体捐献协议书的志愿者每年只有几个人,最多十几个人,而且多为老革命和知识分子。遗体捐献是移风易俗的具体体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转变观念,愿意在去世之后捐献遗体,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标志,他们的行为值得钦佩。2010年以来,我市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每年新增100余人。

    “签订遗体捐献协议书的那一刻,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正在走向重生。”田兆渠说,广大遗体捐献者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他们的无私奉献感动着整个社会,向他人传递着一种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