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长治市经济运行情况

29.05.2015  04:27

今年一季度由于受宏观经济走势持续疲软,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的影响,全市经济走势与全国、全省一样,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较大幅度回落。市场需求总体继续偏弱,我市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保持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一季度,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6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0.9%,较上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4.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完成147.7亿元,增速为-0.6 %;第三产业完成116亿元,增长3.4%。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一季度,我市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巩固传统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发展,提前下拔各项补贴资金扶持农业生产,主要农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一季度全市猪牛羊禽肉总产量达30330吨,同比增长6.9%;禽蛋产量29372吨,同比增长6.6%;牛奶产量4722吨,同比增长5.4%。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658.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6%,其中:农业总产值3862.4万元,同比增长6.0%,牧业总产值74661.3万元,同比增长8.4%。

(二)企业开工率低,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一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36.3亿元,同比增速为-0.9%,比上年同期(8.1%)下降9个百分点,比全省(-2.9%)高2个百分点。其中,当月完成51.5亿元,增速为-8.3%,比上年当月(7.6%)下降15.9个百分点。从先行指标看,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0.0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0.1%,连续39个月呈负增长态势。这两项经济先行指标反映了当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工业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也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从企业生产看,3月份全市当月停产企业5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0家,减少产值12.3亿元;减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9家,共减少产值32.8亿元。

    (三)投资增速回落,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5.6亿元,同比增长15%,比上年同期(26.8%)下降11.8个分点,比全省(8.3%)高6.7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投资情况看,一、三产业投资增长态势迅猛,二产投资呈回落下降趋势。1-3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6.3亿元、32.3亿元和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7%、-10.2%和48.5%。全市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5:63.1:31.9转变为 9.6:49.2:41.2,第一、三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上升4.6个、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下降13.9个百分点。 

(四)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回落,限上单位销售低迷

受到市场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回归理性以及中央相关政策等因素影响,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放缓,增速回落。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1亿元,同比增长5.3%,比上年同期(11%)下降5.7个百分点,比全省(5.5%)低0.2个百分点。其中全市限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3.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7.3个百分点,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回落态势。增速回落的原因主要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单位成品油销售低迷、汽车销售减速、超市商场销售不佳等因素影响较大。

(五)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降幅为历年最深

        一季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5.86亿元,增速为-36.8%,比上年同期(1.4%)下降38.2个百分点,比全省(0.36%)低37.16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收入从去年11月份的累计增幅为-1.84%下降扩大到今年3月份的-36.8%,降幅之快,降幅之深,为历年所没有,充分表明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

(六)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增速快于农村

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1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农村居民可支配为242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元%,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增幅2.2个百分点。

      (七)物价稳中有降,八大类商品“六涨二跌”

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1%,涨幅比1-2月持平,比上年回落了0.6个百分点。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看,除烟酒类下降0.3%、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8%外,其余七类均呈现不同程度上涨。上涨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食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0.6%、居住类上涨0.6%。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从3月数据看,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是工业、财政增速大幅度下降,投资、消费增速明显放缓,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潜在风险显性化趋势增强等问题。

第一,工业主要行业回落,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 。材料市场价格下跌,企业盈利下降,开工意愿不足,是造成全市工业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全市2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占全市工业98%的传统工业中的煤、焦、铁、电和新兴产业中农产品加工、化工、金属等行业3月当月均呈下降趋势。在这些具有传统优势地位的行业对全市工业拉动作用减弱的同时,新的接续力量尚未形成,一些增速高的行业规模仍然较小,拉动作用尚不明显。比较明显的是太阳能、饲料等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尽管增速较高,但因其体量太小,对全市经济拉动十分有限,由于双方力量难以在短期内发生逆转,结构调整仍处于艰难的攻坚期,增长动力转换的青黄不接将继续抑制全市工业较快增长。

第二,投资项目不足,增长后劲乏力。 受近年来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成本上升较快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空间受到压缩,投资信心不足,投资意愿降低、投资能力下降。由此造成投资项目减少、项目开工不足、入库项目中大项目少,从而导致投资增速回落。截止3月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38个,项目个数比上年同期减少25个,同比下降9.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3.4个百分点。1-3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同比下降19.7%,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2.3个百分点,仅占全市投资项目个数比重的28%。从投资的先行指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走势判断,今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趋势有可能延续,今年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615.8亿元,同比下降11.9%。目前,经济增长动力虽处于转换之中,但投资仍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必然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后劲。

第三,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潜在风险显性化趋势增强。 从企业运行情况看,部分行业生产经营持续困难,效益下滑,全市工业亏损企业单位数181户,亏损面为54%,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20.3亿元,同比上升12.1%。受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影响,如果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滑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停产或者大面积停工将会引发极大的社会风险。从房地产看,受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商品房销售明显下滑,1-3月全市商品房销售增速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40.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到-14.8%。房地产开发投资后期走势具有较大不确定性。1-3月,全市房屋新开工面积为0,土地购置面积与上年持平,给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市场供给带来较大压力。房地产产业链条长、关联行业多,其走势回落会对投资、消费、财政收入等多个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三、对实现经济企稳的建议

下一阶段应把稳定经济运行作为重要任务,以稳增长为调结构创造条件,以调结构为稳增长提供支撑,着眼于结构调整和提升竞争力,防范各类风险,努力使我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稳定增长、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

一是稳定工业增长,防止出现继续回落。要密切监测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持续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扩充优质增量、缩小减量。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分类指导,着力促使技术先进、产品竞争力强、有市场需求的企业加快生产,以畅补滞,同时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谋求更大发展;继续关注重点行业、传统优势产业的解困情况,帮助困难企业落实好产销对接、用工对接、融资服务、减轻负担等帮扶政策。

二是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投资既是稳增长的关键举措和有力抓手,也是增强发展后劲、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围绕国家重点支持和省、市需要重点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国家、省支持,尽快开工建设。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成长性制造业、新型产业、成长性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多引进龙头型、创新型项目,同时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积极推进签约项目的实施,加大“促开工、促在建、促投产”力度。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服务业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和潜力所在,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强化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支撑,建立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环境。加快推进城市特色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建设,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培育服务领域领军企业,引进有竞争力的服务企业,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

      四是防控风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密切关注经济增速回落和效益低迷状态下可能发生的金融、就业等各个方面的风险,及时在财政、金融、就业、城乡居民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所预案,避免矛盾与问题在这些风险点的积聚。尤其关注其对就业的影响,严防大面积因企业停产减员引发社会风险,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密切关注生猪、鸡蛋以及一些重要蔬菜品种的波动态势,确保农民利益与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