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搬迁
『新闻背景』
山西属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为了从根本上治理地质灾害,我省将地质灾害搬迁纳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计划到2020年前完成2.7万户搬迁任务。
晋中市榆社县岚峪乡大垴村是全省首批地灾治理搬迁试点村之一,目前123户搬迁农户的住宅主体工程已顺利完成。在整村搬迁过程中,从旧村到新村的艰辛,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没有人不想搬
从榆社南高速口出去,再走近1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一个叫大垴的村庄。说是一个村,其实这里包括了大垴、窑上、道沟、韦地沟、羊圈凹、村前坪等6个自然村,他们就散落在布满沟沟岔岔的大山里。
崩塌、泥石流、滑坡,在大垴,从会走路的孩子到躺在炕上的老人,都太熟悉了。尤其是黄土崩塌,它的前兆很难察觉,一旦发生根本来不及撤离。几年前,在睡梦中遭遇黄土崩塌的一位老人和仅一岁的小孙子,还难以让人们从梦魇中回来。
8月30日是个下雨天,零星的阵雨一阵儿一阵儿的。正说着话,前面一个坡上的土便大块大块塌下来,把下山的路堵了,前后时间仅有几秒。张小明家的房子就在这个土坡上面,他听到声音赶紧跑出来。听村党支部书记张国文说,张小明的老父亲82岁了,住在村东头一孔上百年的老窑洞里。小明娶媳妇的时候,花了1.3万元,这个家就再也没有缓过劲儿来,到现在他的两个弟弟还是光棍。像这样的情况,村里多了。
榆社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关于大垴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是老党支部书记李磨锁在任,县里通知村里去领一个温度计。可是,在联系靠吼、交通靠走的大垴村,没人知道温度计是个啥。于是,派了七八个后生到县城去领温度计。结果,他们去了,发现温度计太小了,一高兴,就到县城去逛了。村里等这几个后生等到半下午,还没等回来,以为一定是温度计太重了,于是,又派了几个后生抬着椽子,拿着绳子去救急。
这就是大垴,167户、409口人,1400亩耕地。在青壮年都出去打工后,老人就留守在家里,常年担心哪儿会塌下来,还要操持几亩薄田。
人们把这里的贫穷归于“两山夹着一道沟,一出门子就爬坡”的地形,基于此,大垴没有人不想搬。
村子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这个大山里,说房子其实不准确。他们居住的大多是窑洞,几乎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一说搬迁,大垴村是家家户户赞成。
然而,往哪里搬?怎么搬?大家的意见也是难集中、难统一。但是,有两件事,他们率先达成了一致。一个是村里的小学,他们保留了。几年前,村里的孩子们已经到了乡里的岚峪小学读书,这里现在空下了。虽然没了学校、没了老师,但是这儿依然最热闹,汛期是村民的临时安置点,平时则是村医务室,村委会也在这里。村民们觉得,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以前有老师在的时候,不光教学生,闲下来的时候还和他们坐到田垄上抽袋旱烟、唠唠嗑,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
还有一个是大沟里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村民们将纪念碑移到了附近的山上,新刻了石碑,建了纪念亭。抗日战争期间,大垴游击队就在村子里,郝三荣是游击队的班长,石铁岗是榆社独立营的,刘占胜是三八六旅的,冯二货是十四团的……他们都长眠于此。大垴的人们舍不得这些英雄,村民们想在新村守着他们。
一个村子还是要有点精神的。拆与建,在大垴人看来,并不仅仅是移走几座山、填平一条沟,拆迁几间房的问题。这里是大垴人生活了几千年的地方,有亲情的积淀、有文化的记忆、有情感的寄托,还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回得去的故乡。
多少代大垴人想改善居住环境,从肩扛、人拉到有了现代化的工具,大垴依然有98%的房屋是年久失修的窑洞,缺少资金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大垴人的忧愁,也是省委、省政府的忧愁。2014年,山西财政支出的8成以上和全部增量均用于民生改善,在全省实施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大垴村被省市国土资源部门列为首批地灾治理搬迁试点村。据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许大纯介绍,按照《山西省加快推进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作方案》,全省地质灾害村庄搬迁户均12.08万元,资金按省级50%、市级20%、县级20%、个人10%的比例分担。
不离开土地活得还有尊严
整村搬迁,对大垴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痛苦的不是沾大光、沾小光,吃亏多少的问题,而是一个新村破茧重生的艰难。
初秋时节,123户搬迁农户住房主体已经完成,塑钢窗户、瓷砖地板,一排一排,迎着阳光。“地基就扎在基岩上,可抗8级地震,房顶上加盖了50公分厚的炉渣,再盖瓦片”。推开轻掩着的门,有的村民已经把床、柜子等简单的家具摆放了进来。门前,院墙准备开工,环绕小区的水泥路待建。张国文说,水、电、路、排污、取暖、广场、超市、文化活动场所,都要配套,完成之后,五十年不落后。
距离新村500米的地方,红砖已经拉到工地,正在建的是一个养羊小区和养鸡小区,这是他们在大山里的产业。此外,他们还有796亩核桃经济林。新房分到3排5号的杨怀义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有了新房子,种地、养鸡,生活不愁了。他说,“在这里不花什么钱,电费一个月就几块钱,种点地够吃,养几十只鸡,一斤笨鸡蛋就是十五六块钱,够用。”
在此次搬迁规划中,大垴预留了三期土地,大致能盖480间房。这是为2公里范围内的玉家沟、前庄、后庄、后千峪、牛家岭等5个自然村的搬迁户留下的。据岚峪乡党委书记郝亚峰介绍,现在,5个自然村的人口加起来还不到200人,希望通过大垴的辐射把小村都集聚过来。这样,一来可以改善空壳村老弱病残群众生活条件,二来保留原村老百姓土地房屋等财产所有权,以解决空壳村老人养老问题难以保障、产业发展缺乏基础、社会服务跟不上等各种问题。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随着公共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大垴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为大垴人点赞
“大垴起身往大垴,不知大垴村大小”,改善居住环境,是祖祖辈辈大垴人做梦都在想的事。
几十年、上百年前,大垴人担着箩筐、拿着头,在山里到处找平整的地方开凿窑洞;10多年前,年轻人试着走出大山去打工,留在村子里的人也想办法养鸡、种核桃,增加收入。但是,崖边、沟凹、易滑坡的环境还是没有多少改善。
搬迁大垴!2013年,榆社从上到下,下了决心。从省到市、到县、到乡、到村,他们先是争取生态治理项目,然后抓住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土地增减挂钩、扶贫移民、危房改造、村际公路建设等机遇,把政策向大垴倾斜,让资金向大垴集聚,集中力量办一件大垴人多年想办而未能办成的事。
往哪里搬?怎么搬?规划、国土、住建、水利、交通、农业等部门的专家调研、论证、测绘,为大垴规划、把脉。旧村怎么拆?新房怎么分?大垴人自己琢磨,成立了拆迁评估小组,根据村里的实际,在建房前,将房子分到户,让住户当监理。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123户搬迁农户将于今年年底住进新居。同时,大垴还为周边的空壳村留出480间房的土地,希望也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从旧村到新村,过程唯其艰难,可不畏艰难的大垴人凭着一股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探索出了一条“领导重视、群众自愿;规划引领、试点先行;资金投入、机制推进;设施保障、产业发展”的搬迁之路。
大垴变样了,为大垴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