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密封好的长方形泡沫塑料箱子,窄的一侧有上下两个“大小不一、位置错开”的窗口。这个箱子不是别的,是蜂箱,里面有42只来自荷兰的雄蜂。它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为温室大棚里的蔬菜授粉。
在位于长治市沁县松村乡沁州绿示范园区的一个棚号为“西一”的温室大棚内,记者看到,今年8月31日种植的爱吉301西红柿,墨绿墨绿的西红柿苗蹿到了近1米高,花已经高高低低地开了三四层。这些雄蜂每天都在寻找合适的花蕊进行授粉,它们勤劳到不会落下任意一朵花。在8℃-35℃的空间内,雄蜂们总是能会意黄色小花传递的信息,选择在最适合的时间进行授粉。“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塑料泡沫蜂箱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山西沁州绿农林牧有限公司程丽军介绍,“它不仅为每个大棚省下了一天80元的人工费,还能保证每个花上面的果实都长得很周正。”
整个园区里,112个大棚分两排并列。从远处看,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走近了不仅能看到勤劳的蜜蜂,还有钢结构上面的一条塑料薄膜、深藏在西红柿苗中间的温室管家、铺埋在地下的滴灌系统,悬挂在入口的视频监控,还有干净得几乎带不起土的过道……这些小玩意儿合起来有一个名称,叫温室大棚物联网远程智能控制系统。
正是这个平台,实现了人们对温室作物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对温室环境的信息监测与自动控制。程丽军指了指旁边的温室管家说道,比如,土壤缺水了,温室管家就会将信息传输到监控平台,滴灌系统就会自动打开。在种植环节,当一些关键数据达到某个指标的临界值时,系统都会自动提示。而消费者则可以通过可视化系统,看到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收获储藏过程,以及物流配送过程。这些信息全部储存在一个二维码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均可以全程追溯,保证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
这一精准设施蔬菜项目是山西精准生态集团有限公司在沁县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完成投资990万元,2万吨蔬菜冷链加工配送中心主体已经建成,3000平方米的中心育苗基地正在建设中。沁县扶贫办主任霍东亮告诉记者,通过一个二维码形成的精准蔬菜产业链,已经辐射带动了500多贫困户。这几天,公司正在与俄罗斯签订一个土豆和青椒的销售订单。
年底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加工蔬菜能力可达到近4万吨,典型带动和辐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记者 张晓敏
责任编辑:韩翼 审核:韩翼 审定:张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