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投向黄土地——和顺县青年回乡创业面面观
阅读提示
春天来了,黄土地开始升温啦。记者在太行山区和顺县采访发现,这里青年回乡创业已经成为趋势。
3月12日,记者来到横岭镇石拐村,这里返乡创业的青年宋建杰说,他18岁外出务工,2012年夏天回村创业,建双孢菇大棚1座,当年纯收入5万元;2013年,又建菇棚1座,当年两棚纯收入8万元。在和顺县,像宋建杰这样返乡创业的青年有一大批,而且越来越多。那么,广大青年从城市返回农村,在农业领域开展创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A越来越多的青年回乡投身农业,说明发展现代农业开辟了青年创业的新天地
初步统计,近年来和顺县回乡创业人员达到764人,共带回投资资金5700多万元,兴办各项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及创办家庭农牧场281个。种植业在他们的带动下,形成了双孢菇种植园区6个、粮食种植大户18个、蔬菜种植大户21户,标准化养牛园区95个,建立健全了2个蔬菜物流市场,带动3600多户农民参与产业开发,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的显著效果。畜牧业上,构建起了屠宰加工、肉牛育肥、母牛繁育养牛产业链,建成了11个肉牛养殖企业和35个家庭牧场,全县存栏5头牛以上户1190户。
当初走出去的青年,为什么又回来了?郭永新之前在外地经商,看好香菇的发展前景,他于2013年投资800多万元在牛川乡化南沟村办起了和顺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郭永新的香菇进账400万元,并有效带动了化南沟村及周边高曲等村的劳动力就业。2015年,郭永新将生产香菇100万棒,预计收入1000万元。郭永新说,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搞设施农业,比如大棚和双孢菇,都是2至3年拿回投资,好的时候当年可以拿回投资,如果公司经营,可能投资周期稍微长一些,即使这样,投资回报率已经不低了。
这些青年,当年走出去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如今,他们带着资金,带着投资理念,带着经营理念,带着管理经验,也带着创业激情回来了,给农业和农村注入了创新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也给许多农民创造了“挣工资”的机会。周军生原以养车为主,2011年,他与51户股东集资1700多万元在喂马乡河绪村创办了宇蕻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吸纳周边70多个农村劳动力就业,每人每天工资100元。
青城镇圪检凹的陈乃名原在阳煤集团工作,2013年秋天回到村里投资100万元建起家庭牧场。他说,没有当年的出门,就不会有资金和经验上的积累,就没有今天的创业。回乡创业,一是看到了机会,二是有家乡情结。他的话,基本代表了回乡青年的心理。
B惠农政策深入落实,政府扶持持续升温,农业正在成为朝阳产业
大批青年返乡背后是农业正在从弱势产业变为朝阳产业。
在和顺县横岭镇,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这个镇是养牛大镇,也是双孢菇大镇,两个产业相互促进。双孢菇是以牛粪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食用菌,种1亩双孢菇的价值相当于100亩玉米,一年用六个月的劳作就可换取4万元的收入。
横岭镇建双孢菇大棚的返乡外出务工人员有24户,50余人,建棚30座,参与双孢菇产业的返乡外出务工人员100余人。
事实上,一系列惠农政策也是青年回乡创业“推手”。
和顺县设施农业项目以农户或专业合作社、企业投资为主,县财政予以扶持引导。比如,县财政2014年预算5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县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和县级“一乡一业”专业乡镇建设。实行涉农资金项目集中使用,对农业、发改、国土、水利、交通、扶贫、科技、农机、林业、畜牧、电力、气象等部门的涉农资金项目进行整合使用,集中投向“一村一品”。县财政2014年预算10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发展设施蔬菜和食用菌,比2013年增加了一倍。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对发展核桃经济林进行资金扶持。
在畜牧养殖业上,全县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大大鼓励了青年投资创业热情,从2009年到2014年全县对各类养殖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规模养牛户投资超过两亿元,是和顺发展养牛业投资最多,效果最明显的时期。
松烟镇富裕村的齐彦飞说,他原在县城做家装建材生意,看到县里对畜牧业的大力扶持,他毅然投资100多万元回村建起了家庭牧场,发展肉牛养殖业。他说,从饲料、防疫、繁育、育肥到牧坡建设,政府都有扶持政策。
在政策的扶持下,目前,全县形成了以肉牛养殖企业、家庭牧场、规模养牛户为骨干,标准化、园区化、养殖全覆盖的“三横一纵”金字塔型产业结构。
C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创业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引导青年返乡创业正当其时
和顺县石拐村是青年回乡创业最集中最成功的村之一。这与晋中市委书记张璞在此“蹲点”有关。
2011年,张璞三次住村,开党员会、与村民集体座谈、上门夜谈,收入账一户户地算,引导和鼓励村民到外县考察学习,最终确定了以牛粪为基肥的双孢菇种植这个主导产业。2012年夏,石拐村首批10座菇棚建了起来,八月十五秋菇下架,每棚700平方米,每平方米产菇30斤,每斤5块钱的行情,石拐人真正见识了什么叫“高效农业”。这一新兴产业,吸引了石拐村13户40多个外出务工人员返村创业。
石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利红就是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他说,张璞书记反复鼓励村里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来创业,发展设施农业,在外务工的宋建杰回村建设双孢菇大棚2座,解决了村里10余个剩余劳动力。村民张志鹏、张志清兄妹俩原来都在榆次务工,2012年两个年轻人都回村里发展双孢菇;村民王富珍的儿子媳妇也返乡养牛、种菇。
石拐村发展双孢菇产业还带动了周边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庄里村村民卢飞飞放弃了一线城市的职业,回村带头种植双孢菇,2014年,庄里村新建菇棚18座,菇床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调畅村村民郝俊兵、郝晓波、郝二明、闫火明、郝彦峰都纷纷回村种植双孢菇,成为专业户。
和顺县领导说,为了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青年回乡创业,和顺县委、县政府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沟通与联系,利用春节、元宵等节假日务工人员集中回乡时机,组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介绍家乡发展情况,宣传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浓浓的乡情感召和激励他们返乡创业。同时,县里从土地使用、信贷支持、用工培训、证照办理、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实施鼓励,支持在外人员和打工人员回乡创业。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是农业的春天,青年的春天,创业的春天。让我们满怀热情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