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举办稻香文化节 晋源千年古村再现稻米香
靠难老泉水的润泽而远近闻名的晋祠大米,曾因泉水枯竭而一度淡出市场。如今,晋祠大米因晋源区生态转型而回归。昨日,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以“爱国立世,孝老传家”为主题,举办了首届“第一碗晋祠大米”稻香文化节。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千年古村正走在文化转型的路上。
古村祭祖
有着2500年历史的赤桥古村,“孝”文化深厚。文化节期间,围绕“庆丰收、游赤桥、摆村宴、听大戏”等活动内容,举行了古老隆重的庆丰收祭祖仪式。
祭祖仪式上,村民们将新打的稻米端进祠堂,敬香、奠酒、读祭文,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随后,由各家最小的孩子恭敬地端上新收获的水稻做出的第一碗米,让村里德高望重的8位九旬老人品尝,体现了当地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
赤桥村还是远近闻名的 “戏窝窝”。文化节上,当地民间艺人还表演了《卖元宵》《人说晋祠好地方》《打酸枣》等太原秧歌,展示传统秧歌的艺术魅力。
复植稻米
从春秋时期的“晋献嘉禾”至今,晋祠大米已经有 3300年的培栽历史。刘大鹏在《赤桥村十景诗》中,将赤桥村的稻田描述为“稻垅波翻”。然而十几年前,在煤炭经济的影响下,难老泉水逐年减少,晋祠大米的主产区几乎全部荒废。从2010年开始,晋源区开始保护性复种晋祠大米,到2015年已经复种2600多亩。
“梯田连成片,有山有水有文化。”据晋源区工作人员介绍,赤桥村水稻种植将借助云南云上梯田的做法,并尽快打通相应渠道,让老百姓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方便购买。同时,还要注重稻米附加值的开发。
赤桥村村支书梁金柱介绍,“明年,我们将把水稻田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余亩,疏浚部分水系,原址上修复豫让桥,筹备修建传统造纸博物馆和水磨石碾,依托晋祠山水文化的资源禀赋,让千年古村搭上文化旅游的快车。”
文化转型
赤桥村历史悠久,因豫让桥而得名。相传,春秋末期三家分晋之际,为给宿主智伯报仇,义士豫让刺赵襄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石桥上,事败自刎,血溅石桥。
今日的赤桥村,仍保留有古豫让桥、豫让庙及塑像、官道、智伯渠、兴华洞、兰若寺、刘大鹏旧宅院等极具文物价值的遗址,但部分遗址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原先的兰若寺,为三进三出的院落,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上世纪60年代,兰若寺原址上建起了造纸厂,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且寺庙、古柏毁坏殆尽。
如今,随着当地生态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古村赤桥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对兰若寺进行了修缮,还整理了古街道,美化了刘大鹏老宅院,造纸厂也在2006年被关闭。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文化节活动,依托晋祠大米,使赤桥村的旅游文化发展起来,让村民受益。”梁金柱说,对豫让庙的修缮工作也将于明年开春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