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政:打通村级公益事业“最后一百米”
青岛:打通村级公益事业“最后一百米”
在青岛,“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欢迎”和“农民参与度最高的财政支农政策”这两个奖项,必定要颁给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从2010年启动试点,到2011年全市推开,再到2013年以美丽乡村建设转型升级,截至2014年年底,青岛市共建设完成5148个项目,总投资17.94亿余元,累计受益农民430余万。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奖补资金9.11亿元,带动农民筹资筹劳、村集体投入和社会捐赠等8.83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丽乡村建设。两年来,青岛市先后投入1.67亿元奖补资金,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沽河综合治理、库区移民和扶贫开发等“三农”重点工作,分批次确定了146个村(社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开展村内道路硬化、绿化植树、美化亮化、休闲场所、环卫设施和村容村貌整治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促进了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使项目村庄实现“华丽蝶变”。
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成制胜点
事实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在农村实施之初难度大,有大量的制度建设和沟通协调工作要做。
青岛市财政局副局长曹彦平介绍说,青岛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主要负责人的青岛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日常工作由市财政局承担。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纳入党政主要工作部署。不断加大财政奖补资金投入力度,按照不少于中央补助资金并保持适当增长的原则安排市本级预算。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区(市)结合项目情况,积极引导企业等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2014年,根据实施中发现的问题,青岛市在原有办法的基础上修订印发《青岛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原有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进行全面充实和完善。青岛市在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也与新预算法的最新要求进行了衔接。
在项目管理方面,实行村级申报、镇(街道)初审、区(市)审核、市级备案的管理机制,市级管理重点转移到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任务要求、设置分配因素、加强资金监管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增强了区(市)资金支配自主权和支出管理责任。实行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施工合同制、联合验收制、决算审计制等制度,加强了对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控,保证了项目建设质量。
在资金管理方面,改变过去按照区(市)奖补资金数额进行1∶1配套的做法,按因素法分配市级奖补资金并提前下达区(市),同时取消区(市)配套要求,实现向财力较弱地区倾斜,推动各区(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均衡发展。同时,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降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资筹劳比例,规定筹资筹劳原则上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额的10%,财政奖补比例提高到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80%,省、市确定的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可适当提高奖补比例。
投向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项目
民主议事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灵魂。
据了解,青岛市一事一议工作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格执行民主议事程序,实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将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交给农民。
“美丽乡村建设不要求村民筹资筹劳,但同样要进行民主议事。”曹彦平介绍说,青岛市实行项目公示制,项目方案在民主表决前,对项目的建设内容、预算情况、项目所需资金劳务筹集计划、项目建设管理等内容进行公示,由村民对项目方案提出意见,村民委员会在充分吸收合理意见的基础上,对项目方案进行修改完善。项目建成后,要对项目建设成果、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
此外,鉴于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坚持普惠性,青岛市重点投向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村内道路、小型水利设施等项目。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示范性,紧紧围绕“三农”工作重点,确定重点扶持方向,分批、分类推进,促进了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形成合力,提高了财政奖补资金使用效益。
就这样,146个乡村陆续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2013年,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选择22个村(社区)进行扶持。2014年上半年,围绕青岛市母亲河——大沽河综合治理,选取大沽河沿岸34个村庄进行打造。2014年下半年,围绕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村,选择90个村进行扶持。
曹彦平表示,在开展一事一议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中,青岛市注重因地制宜,挖掘本土优势,利用本土资源,保留乡村历史风貌和乡土味道,不搞千篇一律、千村一面,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让乡村“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小机制实现大效益
从青岛市的实践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最后一百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这项政策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小投入带动大产出。通过农民筹一点、村集体投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奖励补助的方式,初步构建了“政府资金引导、农民筹资筹劳、社会捐赠赞助”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破解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
其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小项目惠及大民生。坚持将财政奖补资金重点投向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内民生项目,其中村内道路桥涵和小型水利设施项目约占全部项目数量的80%,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密切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小机制实现大效益。坚持民主议事和公开透明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权利,干什么、怎么干都由农民说了算,激发起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基层干部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在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曹彦平坦言,目前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底子薄弱、覆盖面广,当前奖补资金规模与农村实际需求项目仍存在较大差距,单靠增加财政投入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呼吁社会各方力量通过社会捐赠、PPP等方式共同关心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建成的村级公益事业也面临村级管护意识不强、管护措施粗放、管护方式单一的现状,“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管护队伍、资金来源、管护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予以探索。目前,青岛市正在努力探索研究村级基础设施管护的有效做法,以期发挥好财政奖补项目的长期效益。
青岛美丽乡村特点:打造新概念农村
走进位于青岛市莱西湖畔、大沽河西岸的莱西市水集街道产芝村,路边的太阳花、红灯笼会让你感受到这座典型北方村庄的传统气息;当你走进这里的开心农场、野炊营,你又会感受到这座村庄传统以外的创新与生机。
从传统出发,通过创新打造新概念农村,是青岛市多个村落美丽乡村建设的共同特点,并在近几年形成了休闲旅游型、生态宜居型、文化传承型、传统村落型、城乡一体型等多个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乡村也能成为旅游胜地
尽管产芝村拥有毗邻国家级景区所获得的优美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几年前这里还极少为游人所知。“当时观念和经费都跟不上,从没想到借助自身的优势好好打造一下村子,自从青岛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及时解决,让我们开拓了思路,也能将想法付诸实践。”产芝村党支部书记王延强说。
随着青岛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启动,产芝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逐步形成了以种植体验、品鱼宴、观生态田园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让“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并努力拓展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点,实现村集体壮大、农民增收。据统计,2014年产芝村共接待游客2.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6.8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除了美丽乡村建设,产芝村还在酝酿品牌村庄的打造,而这些离不开财政支持硬件措施的提升。“以青岛市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为契机,我们实施了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村庄美化等工程,新修道路1.2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整个旅游环线达到15公里。”王延强介绍说。
产芝村是莱西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放眼整个莱西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财政奖补情况,2013—2014年,共有32个村庄和社区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财政奖补项目,财政奖补资金4571万元,项目类型涵盖了村内道路、桥涵水渠、村内公共活动场所、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全面推进了农村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海防古城的“华丽蝶变”
在我国古代设立的九卫十八所中,目前只有一所得以保留下来,它就是即墨市丰城中心社区的雄崖所村。在这里你可以亲手触摸元代、明代、清代流传下来的砖瓦,与它们相触的一刹那,或许你能感受到百年前雄崖所这座海防古城的风采。
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海防古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为了保持传统村落原貌,雄崖所村的大街小巷多年来仍然保留着坑坑洼洼的样子,当地村民在为古城的历史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为生活的不便感到苦恼。2013年以来,青岛市将雄崖所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00万余元,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和“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并重的原则,对雄崖古城的青石板路按照原有风貌进行了铺设,安装了仿古路灯,电力、自来水、联通管线全部下地。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年久失修的古城门进行了修缮,并新建大牌坊和2处文化休闲广场,安装了旅游指示牌,雄崖古城以崭新的姿态呈现给村民和广大游客,实现民生改善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双赢。
“雄崖古城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把这份财富保护好,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也能看到活生生的历史。”雄崖所村党支部书记李正良说。
乡村记忆的自然传承
位于黄岛区铁山街道办事处的墩上村属于革命老区,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抗击敌军的重要堡垒。山里河绵延从村南通过,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去到那里以后,会让人有一种身在云水谣的感觉,传统的文化蕴藏在美丽的景致中。
据了解,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启动后,铁山街道办事处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考虑到乡村旅游对农民、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墩上村作为项目试点村,希望依托墩上自然生态风光和人文历史景观,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精品生态村。
为了突出墩上村自然朴实的特色,铁山街道办事处找到村里年长的能工巧匠进行指导,充分利用村的原有资源,停车场铺设自然石别具特色,拦水坝顶端用磨盘石摆出不规则形状供游人行走,护坡根据河道原有形状自然砌筑,按照“生态园林”的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历史文脉及人文特性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准确把握独有的生态文明系统。
目前,墩上村已成为以旅游观光为导向的美丽田园乡村,实现生态环境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将村中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河道及两岸打造成了果树成荫,休闲旅游、采摘的绝妙去处。
即墨市“一事一议”助推“双基双民”
近年来,山东省即墨市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共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77亿元,引导带动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折资、社会捐助、村集体出资等投入1.17亿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435个,惠及群众46.1万人,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即墨市村级公益事业发展,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欢迎。
以灵山镇为例。2014年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1100余万元,重点解决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原来我们村是有名的‘泥巴村’,到处尘土飞扬、泥浆遍地,村内有条垃圾沟,日晒雨淋,臭气熏天,每次从那儿经过都要掩着鼻子。”一位东山坡村村民这样描述道。
在一事一议政策支持下,东山坡村投资490万元进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硬化道路1.46万平方米,浆砌排水沟1840米,清淤2万余方,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有力地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成为现在东山坡村的真实写照。村民们都说:“道路洁净了,环境好了,过日子心情都不一样了。”
“此外,在中河北村,我们投资15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健身广场,配套了健身器材、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笼式足球场等,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舞台。”灵山镇政府相关领导介绍说。
灵山镇文化中心还为村庄配备了二胡、四胡、腰鼓等乐器和音响设备,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配套建设了“四德”榜,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传递社会正能量。
即墨市财政局局长毕安传介绍说,这些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即墨市市委、市政府强化基层基础、提升民生民意的“双基双民”工作部署。灵山镇创新思维、精准用力,突出围绕民生工程建设,用好一事一议政策,打好投融资“组合拳”,做好后续长效管理文章,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资金引导、多方投入的民生工程建设长效机制,既有效破解了镇村财力薄弱、无钱办事的资金瓶颈,又吸引了广大村庄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了广聚财源、多办实事、群众满意的多重效果。
为了把一事一议的政策讲明白宣传透,灵山镇多次召开会议,对一事一议项目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宣传栏、村务公开栏、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和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向群众讲明白宣传透,让群众理解并支持村庄民生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选项目、自愿出资出力的积极性。
灵山镇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不仅盘活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调动起群众参与民主议事、定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而且办成了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好事实事。
乡村道路给百姓带来实惠
从青岛市区驱车去城阳区夏庄街道的那天,在临近目的地的时候遭遇了大堵车,虽然早有心理准备,樱桃采摘时节人多车多,但是拥堵的程度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同行的人介绍,去年这里还没有这样繁华的景象。
隔着车窗,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不少游人正在半山腰采摘樱桃,路边则有不少有村民蹲守吆喝着自家樱桃。后来听城阳区财政局农业财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迪科介绍说,几年前夏庄街道各村上山的路都是由碎石堆起来的,简直不能称之为路,天一黑,大家没事儿绝对不上下山,一小段路要走上半个小时。“经过这两年的一事一议,目前城阳区夏庄街道已经修了7000多米山路了。”张迪科说。
让城阳区夏庄街道河崖社区党支部书记孙仁昌印象最深的是,路修起来以后老百姓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和他们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因为没有村民住在山上,所以我们村修的山路主要用于采摘,今年5月上旬到6月初,25天左右的时间,村民收入最多的能达到14万元,最低的也能保证在2万元以上,这是以前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好收成。”孙仁昌说。
山路修好之前,夏庄街道河崖社区所在片区所属的8个村,每家每户每年卖出去的樱桃数量能达到当年产量的一半就算万幸。摩托车上不了山,村民只能用扁担挑着樱桃下山卖,有时候不小心摔一跤,樱桃就全都摔烂了。
如今,来城阳区夏庄街道采摘的人越来越多,社区环境越来越好,除了修山路,还引入了健身器材,老百姓们再也不用发愁晚上没地方遛弯了。去年,河崖社区评上了山东省旅游示范村。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一事一议后修起来的山路。
让村民们有好收成,并不是城阳区一事一议修山路的唯一目的。老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对于下蜜蜂村的村民来说,比栽樱桃树还难的是每天生活中都要面对的出行难问题。
“解决村民出行难,方便老百姓生活,给老百姓一个顺畅的登山下山的路径,是我们修山路的主要目的。”下蜜蜂村党支部书记孙岐功说。
去年城阳区的一事一议工程修路修到了孙卫芳家门口,今年一位亲戚骑摩托车来她家串门,得知下蜜蜂村修路了,他抱着骑到哪算哪的想法将车开上了山,实在没路走了就停下来,结果发现正好到了孙卫芳家门口。
告别了往日柴米油盐全靠扛、婴儿车不能推下山的生活困境,孙卫芳细数着今年高兴事,目前已经有50多人去她家采摘,“以前一年也来不了这么多人。”
今年也是下蜜蜂村村民第一次能骑着摩托车几分钟就可以把自家的樱桃带下山,以前挑着扁担至少要走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