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村”的故事:“炊事班”里的30名太原小伙
服务阅兵的30名学生合影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式。此前,投入紧张集训的受阅部队所在的阅兵村,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说起阅兵村里的生活,伙食自然是个重要环节。香浓汁鲜的酱猪蹄、酸爽适中的翡翠萝卜、松软可口的西式面点……在阅兵村机关食堂和军乐团三大队食堂餐桌上,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总是能诱人食欲、大受好评。这些丰盛食物虽出自大厨之手,但也实实在在记入了太原慈善职业技术学校30名男生的功劳。早在5月20日,这30名太原小伙就乘坐动车赴北京,进入阅兵村,参加后勤保障工作。
“北京昌平区马池口镇,是联合军乐团训练所在地,我们服务的两个食堂,主要负责为联合军乐团提供餐饮,刚去的前10天,进行的是炊事基础集训,6月3日正式开餐。从那之后大家每天早上6时进厨房,中午小憩一会,晚上要干到8时才下班。”学生刘鹏伟说。
刘鹏伟是慈善学校中式烹调1424班学生。18岁的他来自娄烦县,因家庭困难,2014年,被太原慈善职业技术学校录取。
刘鹏伟表示,他从小就喜欢军旅生活,梦想着有一天也能穿上绿军装保家卫国,所以此次活动,他第一个报了名。第一次坐动车、第一次去北京,刘鹏伟心里异常激动。他暗自告诉自己,阅兵仪式扬国威、振民心,部队官兵为此付出了大量的辛劳,一定要尽心尽力完成好此次后勤保障任务。
进入阅兵村后,刘鹏伟和其他29个同学分别从事切配、面点、前厅和洗涮等工作。虽然工种不同,但他们同样认真对待。“开始时,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打下手,但是熟悉了一段时间后,师傅们便把重要工作交给我们了。”刘鹏伟说。
刘鹏伟介绍,在参加此次后勤保障工作的有6000余人中,这30名学生的平均年龄是最小的,大家年龄不大,干起活来却一点都不含糊。不管是食材的切配、菜肴的烹制,还是前厅的服务、器皿的洗涮,他们都能出色搞定。
制作大锅菜是个技术活,如果油放多了,会因太油腻而不利于保持身材,油放少了,又很考验炊事员的功力,翻铲稍慢一点都有可能煳锅。烹制大锅菜使用的大铲足有半人高,做饭时往往需要两手操作,一天下来,胳膊难免酸痛无比,但帮忙的学生们却从不喊累,总能熟练翻动大铲,炒出美味可口的大锅菜。
对于慈善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们来说,每天起早贪黑、操心受累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能让官兵们吃得满意。大家最有成就感的事,莫过于收拾完灶台来到饭堂,看到饭菜被参加集训的官兵们一扫而光。
18岁的王琳来自阳曲县,在此次后勤保障工作中,他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受到了大厨们的一致赞赏。原来,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王琳放弃了每天中午小憩的机会,在厨房里练习刀工,渐渐地,他切的菜粗细均匀了许多,品相也好了许多。
“肉丝豇豆,肉片莲藕、清炒西葫芦……”王琳表示,高强度的训练对体能是巨大消耗,阅兵村里的食堂都要保证两道荤菜、两道半荤菜、两道素菜、五种主食、两种汤、三种水果供官兵们选择,对菜品的要求格外高,不仅要色香味俱佳,营养均衡,还要两天不重样,“一周内每天的菜谱都不一样,根据训练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阅兵村里每个受阅官兵的伙食都有严格标准,不仅要让战士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这样才能保障训练时官兵有力气。我们虽然是做大锅饭,但一定要让他们吃得舒服,吃出好心情。”
卫生保障同样严格,同学们不敢有丝毫懈怠。“阅兵保障标准高、要求严,每天防疫医生会不定时检查三四遍。”刘鹏伟坦言,他们服务的两个食堂,一个有120人吃饭,一个有180人吃饭,“光餐具每餐就要洗300多套,平均每次洗涮要两个多小时,往往一通洗涮下来,两只手会出现浮肿症状。”
让刘鹏伟记忆深刻的是阅兵式举行的前一夜。“大家一夜没睡,聚集在食堂做饭,长时间的配合,增强了我们之间的默契,经过一夜的忙碌,凌晨四点,所有菜品、汤水和面点全部准备完成。”
9月3日上午,学生们齐聚食堂,一起观看了阅兵式,当看到自己服务的联合军乐团官兵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画面上的时候,同学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参与此次后勤保障工作,给学生们留下太多的回忆。9月6日晚上回到太原后,他们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自己110余天的点点滴滴。唯一让大家感到遗憾的是,其中一名学生的家长在其从事服务保障工作期间突然病亡,“这让我们感到很难过。”
他们圆满完成了这次任务,为太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110多天里,机关食堂的餐饮服务受到了官兵的一致认可,在每次的评比活动中,都是第一名。而且,机关食堂和三大队食堂从没受过任何投诉,9月3日晚上,联合军乐团的领导来到食堂,为我们颁发了锦旗,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激励和鼓舞。”刘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