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队里的“老宋” ——省委扶贫工作队队长宋平同志小记
在沁县松村乡,老百姓都知道有一支省里派来的扶贫工作队。在这支队伍里,有一位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宋”的人,他就是省委办公厅驻沁县扶贫工作队队长宋平。
宋平是一位近30年工龄的老“办公厅”,先后在多个处室工作,并在晋城市阳城县等地挂过职,理论功底深,基层工作经验丰富。2012年,宋平被任命为驻沁扶贫工作队队长,从此,他带领厅里调配的精干力量扎根松村、牛寺两个乡,一干就是四个年头,脚踏实地地奔走在群众增收的路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三严三实”的要求。
发展从改变开始
乡亲们到现在还清晰记得过去的五科村的景象:道路坑洼不平,许多家户的房屋陈旧破陋,站在“街中心”就可以看到很多残墙断壁,村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整个村庄显得没有一点生气。
面对这种情况,宋平多次与乡村干部交流,并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改变“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为此,他一方面通过村“两委”会议、党员代表会议等形式,带头宣讲国家、省里的扶贫政策,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根据村里制定的发展规划,积极争取省市县优惠政策,帮助村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他通过各种渠道为村里协调扶持资金和扶持项目,先后实施了自然村郭家堂31户84口人整体搬迁工程,确保了移民搬迁工作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争取资金40万元打150米深井一眼,架设50KV变压器一台、线路2000米,铺设入户管道5000米,彻底解决了人畜吃水和蔬菜大棚用水问题。此外,还投资100多万元铺设了从南沁线到村内的5米宽1.6公里水泥路,疏通河道2800米,砌石砸堰1000米,修整了800米的排水渠,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实施了村内街道白化、路灯亮化、景点绿化,同时对50家农户残墙断壁进行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改观。
在青修村,为改善村容村貌,宋平和支村两委班子科学谋划,多方筹资打深井一眼,建成100 m3蓄水池一座,铺装1000米管网,拓宽村中主街道1060多米,建起两座便民连心桥,对主街道所有残墙断壁进行整治并实施白化、亮化、绿化。同时还对活动场所院内进行了水泥硬化,疏浚河道2500米,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2015年,宋平和他的队员又进驻了松村乡王家峪村。王家峪村是全乡9个贫困村之一,也是全县2015年4个整村推进村之一,村里多少年来破旧面貌依旧,出村道路年久失修,河道漫堤,残墙断壁比比皆是。针对王家峪这一现状,宋平把“五科、青修”的经验进行了嫁接,通过选好“当家人”,带领村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努力,王家峪共投资90余万元拓宽改造4.5米宽进村水泥路1.5公里,对村内3600米河道实施了清淤固堤工程,实施了14户3000多平方米残墙断壁的修缮和重建,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整治。目前,王家峪村的村容村貌变了,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变了,干事创业劲头更足了。
乘上产业富民快车
松村乡青修、五科、王家峪等村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仅是单纯的农业种植,产值不高,经济收入低。“农民要想富,产业是基础。”农民脱贫致富关键是要有好的产业和项目。为此,宋平组织乡村两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征求发展建议,同时广泛收集产业发展和上级扶持政策方面的信息,鼓励党员干部示范引领,选择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核桃种植、肉鸡养殖等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现在在五科村和青修村,由党员干部带头兴办、群众积极参与,通过自筹资金、争取上级补助、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方式,投资350多万元建成的37座日光温室大棚已投产达效,平均每个棚可实现年纯收入3万多元,使种植户收入实现大幅增加。
设施蔬菜是朝阳产业,但在建设初期也曾遇到了一些阻力,其中五科村民骈雪刚由于担心种植大棚蔬菜挣不上钱,自己不但不愿意种,也不同意流转土地给别人。为此,宋平多次给骈雪刚做工作,详细分析市场行情,并借此机会组织两个村里的群众代表到长子县参观,通过实地考察打消顾虑,提高了种植积极性。为了鼓励村民大面积种植核桃经济林,宋平专门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和乡土专家张玉民定期给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如今五科村的300亩核桃长势喜人。
村里有了产业,发展就有了潜力。五科在外乡亲任国华回乡目睹村里的变化,感慨很大,毅然回乡创业,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养鸡棚,首批商品鸡即将出栏。王家峪村委主任杨石平也带头创业,多方筹资150多万元、并以鼓励村民入股的方式建设养鸡棚,他还准备在秋收后仍然以股份制形式鼓励贫困户建设投资小、回报率高的生贵式大棚;山西林盛果业客商也慕名到王家峪投资张林梨王种植项目;青修村的毛映伟主动承包5个大棚带领村民发展蔬菜种植……现如今,松村乡的许多村民打工不用再出远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不落下一个贫困户
到沁县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宋平和他的队员们严格按照省委办公厅的要求,认真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积极配合松村和其他乡镇完成了建档立卡工作。同时,他坚持“帮扶不落下一户贫困户”的原则,亲自带队深入乡、村、户进行摸底调研,并创新思路实施了整体帮扶。王家峪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基础差,贫困户有34户103口人,大多数是老弱病残人员。为了解决这些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宋平通过积极努力,争取回50万元的整村推进扶贫资金,与乡村干部反复协商研究后,最终确定把50万元放到村里的肉鸡养殖基地以资金入股,并按户进行股权分配和分红,确保了资金的有效利用和精准扶贫,真正让贫困户受益。
此外,宋平也主动联系贫困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王家峪村党员宋高宏,由于煤矿事故造成高度残疾,已卧床近10年,虽然头脑灵活,但由于不能下地,一直无法从事任何生产活动。宋平了解到他的这一情况,一方面叮嘱村里对其生活照顾,另一方面和县残联协调为他争取了一把高配置的轮椅;青修村近70岁的魏保义老人,自身条件不好,生活困难,但还供读孙女上大学,宋平知道情况后,每年都要定期到老人家进行慰问,还答应孙女大学毕业后帮其找工作;五科村的骈蓝方,是一名光棍,也是村里有名的懒汉,好吃懒做,宋平在认真调查后在全村发起“党员帮助懒人提升士气”倡议,动员村里的党员干部帮扶他克服毛病,这一做法在其他村得到推广。与此同时,宋平还积极协调厅机关干部职工到包扶点开展帮扶慰问、送温暖献爱心活动10多次,并在年底给老党员、老干部、低保户、特困户送去米、面、油和慰问金。
和群众打成一片
宋平的工作作风朴实真诚、认真负责,特别善于向群众“求教”。 在省委办公厅帮扶联系的青修、五科和王家峪村,经常看到他走东家串西家,他常说“最终还得群众拿意见,我们说了不算。”宋平驻村第一件事就是搞调查研究,一户一户走访,开诸葛亮会,组织乡村两级干部以及党员群众座谈会,把问题交给大家讨论,干部群众都说老宋的工作踏实,群众基础扎实,值得信赖。在最初的新农村基础实施建设规划时,他就坚持这样做,集中了大伙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托熟人联系省里的专业设计院实地测量规划,充分考虑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扶贫与扶智、长远效益与短期效益等关系,详细制定整村建设发展规划,当地干部群众很满意。
宋平和他的工作队员在松村安下了家,一周至少有三四天吃住在村里或乡政府,很少回家。并且按时按标准上交伙食费,从不搞“特殊待遇”。当地干部群众过意不去,有时找理由请他吃饭,他说省委有下乡驻村工作制度,我作为队长必须首先遵守规章制度。四年来,宋平一直住在松村乡政府一间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里,无论他工作多忙,到哪下乡调研,晚上都要回到那间简陋的宿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让他到县宾馆住宿,他都婉言谢绝。同时,他严格要求每一个队员,坚决不搞特殊化,不准侵犯群众利益,工作队良好的形象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为了协调指导工作,宋平走遍了省委工作队在沁县包扶的其他乡镇,所到之处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身体力行,廉洁自律,在其他省委驻沁扶贫工作队中同样赢得了尊重。
宋平说,扶贫是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必须时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守群众纪律,只有走进群众心里,才能做好群众工作。“老宋”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的扶贫对象都成了他的朋友。如今,松村乡政府那间没有挂标志牌的办公室,成为“老宋”的会客厅,当地干部群众不用打招呼直接就能找到他,大事小事都愿意找他唠唠,拿个主意。
(通讯员 景旭意)
责任编辑:王鑫 审核:韩翼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