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就是造富——静乐县生态扶贫探索

25.12.2017  10:44

      西北靠西,是汾河源头,太原的水塔,省城的生态屏障。作为集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合一”的国家深度贫困县静乐,其位置之重,责任之大,不言而喻。近两年,他们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打响两场硬仗,将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退耕还林与荒山造林相结合、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不但为百里汾河系上了绿飘带,而且在千沟万壑间播绿12.7万亩。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之后,极大地激发了当地农民治山治水致富,增绿增色增收的内在动力,全县雨后春笋般涌现出70个造林专业合作社,直接带动1000多个贫困户脱贫,受益贫困人群达10445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歇着,有的在忙着整堰挖坑,有的在忙着采摘树籽。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从“晒太阳”到“争时光”。静乐县委书记李德新告诉记者,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的就是一条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的新路。
      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鏖战中,记者奔走于荒山沟壑,山庄窝铺,见证了他们写在大地上的绿色诗行,铺陈开的绿色画卷。
     

      从一条沟、一座山开始的绿色滚动


      64岁的段乃子,多年来孤身一人,但心里从来没有这样豁亮过。秋冬之季,他加入了永茂造林合作社,在黄土圪梁上“刨窝窝”两个多月,挣了8000多元钱,加上退耕还林6亩地所得3000多元,平生第一次成了万元户。不久,他还将搬到养老院居住。大雪前两天,记者在段家梁村山顶上见到老汉,他每天风雪无阻总要在山上转一圈,守护平地里的沙棘苗,坡堰上的油松,以防被羊和野兔糟害。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个苦命人,出生百天,娘就撒手走了。多半辈子就这么苦熬苦受,到老了,赶上好时候,他看见“天也格外蓝”。与他同在一条沟的泉庄村吕俊望一家四口人,加入的是庆丰造林合作社,背着水壶,带着干粮,刨闹下2.4万元,摘了贫困户的帽子。这条沟叫庆鲁沟,耕地13415亩,涉及8个村,610户,今年退耕还林3146亩,全部栽上了大果沙棘,而支持沙棘产业发展的是山西山地阳光集团,种植之日,双方就已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生态脱贫的示范工程,在上级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这里在两个多月内,荒山造林1.1万亩,吸引了12个造林合作社参加,而一个造林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0人参加。以段家梁村为例,今年退耕还林面积716.7亩,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57人,退耕还林补助5年内年人均收入1513.2元。加上在造林合作社务工所得,年人均增收达到8000元以上。
      践行“两山”理念,使静乐县生态脱贫趟出了一条路子,他们的“五个一批”工程和“三个体系”建设,体现了造林就是造富、栽树就是栽下摇钱树的新理念,写实了铺开绿色画卷的新篇章。在“五个一批”工程中,一是退耕还林一批,全县今年退耕还林3.62万亩,惠及1638户5477人。二是通过造林增收一批。由贫困农民踊跃参加的70个造林合作社,今年实施造林绿化16.26万亩,带动了1152户3456人稳定脱贫。三是通过护林增收一批。全县聘用552名贫困农民为天保护林员和生态护林员,年人均管护费达6800元。四是通过种植经济林提质增收一批。全县已种植核桃3500多亩,涉及808户贫困户。栽植大果沙棘3万亩,挂果后亩均收入640元以上。五是打生态旅游牌拉动一批。在挖掘山水资源中,打造和形成一处处“杏花小院”“特色小镇”,使之成为省城后花园,汾河景观带上的亮点,在现有年接待游客60万人的基础上,谋划的是百元百万人游静乐。副县长李淑辉算了一笔细账,他说,生态脱贫是实打实的。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生态管护三项合计,稳定脱贫的户数达3275户4047人,年人均纯收入至少在3200元以上。受益贫困人口达6398人以上,助推年人均增收552元以上。由此可以判断,全县半数以上贫困人口从生态脱贫中得到实惠,全县的绿化面积则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而“三个体系”建设,让走在生态脱贫路上的静乐,初步形成了从育苗、造林到护林、用林的产业链。当年,正是来自静乐的1000公斤落叶松种子,孕育了塞罕坝的百万亩森林。今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汾源儿女,又在营造一片又一片新时代的郁郁葱葱。
     

      从山头、坡头、滩头做实的生态脱贫


      在张家村人眼里,李年海是个能人。他靠贩卖苗木起家,每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神峪沟的30多位农民为他起树苗脱了贫,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为绿化家乡山川,带领群众致富,他建起了奋盛造林合作社,接起了从育苗到造林的绿色产业链。和他有相似经历的李存怀,靠长途客运起家,组建了自己的造林合作社后,投资100多万元,带领30余户贫困户,扎根牛泥沟,绿化了荒山,还因地制宜栽植了700多亩杏树,跟着他干的贫困户户均增收在万元以上,村里的群众高兴地说,山上披上了绿装,咱们摘了贫困穷帽子。记者采访中,王村乡上宏道村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一个叫陈存则的人。30年,百万株树。他如爱护生命一样呵护绿色,他带领21户贫困户组成的造林合作社,在风神山绿化中,战在山头、睡在炕头、吃着馒头,通过植树植出一种精神,增绿增加了贫困户收入。静乐籍老板郝效民返回故乡投身绿色发展,组建了瞄准生态脱贫的龙头企业衡达涌金物流园区,走上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互联网”的大脱贫之路。通过生态修复、租赁土地、特色产业、加工转化,公司既培养出一批批有技术的农民,也鼓起了他们的钱包。公司的运作方式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由此,催生出生态农业的一批辣椒村、药材村、菊芋村。双路乡赵家沟村,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仅余13户26人,耕种百十亩口粮田。公司入驻后,通过土地流转,把撂荒地种上菊芋,贫困户有了资产和劳务双重收入。对于丰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振耀来说,与公司的结对帮扶,让他彻底摆脱贫困。当初家穷,儿媳妇跑了,留下一个10岁的孙子,一家人唉声叹气。在衡达涌金公司,他有了用武之地,被提拔为辣椒种植专业队长,月工资2400元,出租的4.7亩土地收益2700多元,加上自家种地收入1万多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静乐县在生态脱贫中,根据地形、气候特点,以绿色打底,规划分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河川区三大区域,采取攻山头、整坡头、美滩头的方法和路径,合理合力用好“三块地”,形成因山就势、显山露水、生态良好、绿色环绕格局,发掘培育源远流长的汾河文化,构建起藜麦、黑枸杞、红辣椒三大产业色块,同时引进军创新美(北京)有限公司、山西国然国际农业生物有限公司等三大企业,从而打通了生态脱贫中千家万户到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瓶颈。到今年,静乐藜麦三分天下有其一,种植面积超3万亩,菊芋超1万亩,红辣椒达1万亩,道地的中药材达2000亩,为全县79个贫困村摆脱贫困奠定了产业基础。
     

      从山山水水、郁郁葱葱中,共享获得感


      汾河之滨,冰封雪裹。
      雄心勃勃的舒迈生态园女老板张桂秀往往愁在心头,却更是喜上眉头。每到周末,30辆到60辆不等的旅游大巴让她应接不暇。一个饭店中午的客流量高峰时达3000多人,她既感到地方局促的困窘,也为上菜的速度和温度而揪心。为此,她想出了错位接待的办法,依然难解燃眉之急。她的饭店以订单方式收购附近村民种植的7000多亩土豆,并保底价格在1.2元/公斤以上。她把土豆加工成48种菜肴,年消化150万公斤左右。她的后面是农民与土地、土豆,她的前面是静乐的绿水青山。除天柱山、岑山、悬瓮山等名山,高君宇等名人,静乐县更拥有着三张崭新的国家级名片,即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汾河)湿地公园。据了解,今年到静乐的游客已抵近60万人。
      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居环境美起来,让贫困人口富起来,好山好水就是永续利用的资源和发展潜能。静乐县县长王昕说,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必须把生态脱贫攻坚优势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生态经济优势,我们对这块建设中的风水宝地拥有着家国情怀,绿水青山也终究会成为金山银山。
      大山深处的窑会村,处于七沟八梁半山坡上,生态脱贫中,他们除了退耕还林和荒山植树外,独辟蹊径,推出了“生态产业+电商扶贫+公益”的致富新模式。利用网上平台,这个村卖出了5000多公斤小米、50多万公斤红皮土豆,还在网上销售小包装的黄土、沙子和羊粪,以满足城市居民阳台花坊的需要。当然,精明的领头电商“巩老板”花重金到专业机构检测了三个批次样品的各种微量元素。记者到这个村采访时,巩老板笑呵呵地说,卖得不算好,成交了100多单。通过农村电商这个丝路金桥,静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认知。这里背靠晋山之祖管涔山,这里是三晋母亲河汾河源头的黄金地段,这里是在绿色发展中生机勃勃的一块宝地。
      青山就是好屏风,绿水激起新境界。践行“两山”理念,让静乐找到了造林合作社的多赢模式,引进了辐射千家万户致富的绿色龙头企业,培育出新时代的脱贫攻坚领头雁。我们有理由相信,铺开在大地上的绿色画卷,将使贫困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