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报时评|让清洁能源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一版今日刊发通讯《“借光生金”赋能乡村振兴》,报道了娄烦县发展光伏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娄烦县从2016年开始发展光伏产业,到如今实现精准脱贫,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14个村开始试点到逐步扩大规模精准发力,最终实现了全县116个村“村村有光伏,户户被覆盖”,脱贫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成效极为显著,成绩十分亮眼,关键在于其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和“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模式。
娄烦地处山之巅水之源,西北群山环绕,东北丘陵起伏,无论是发展工业农业,都受限颇多。而这样的地理条件却让其坐拥两个自然保护区和一个水源保护区,生态优美、环境优越、空气优质,可谓发展清洁能源的宝地,尤其适合发展光伏产业。2014年10月,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利用6年时间,开展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工程。娄烦县先行先试,2016年通过14个村的小规模试点看成效看反馈,接着逐步扩大规模全县推广。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让娄烦县乘着绿色新能源的东风,乘势而上,一路顺风,有效促进贫困户增收和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实现精准脱贫的同时,也打出了乡村振兴的一手“好牌”。
光伏发电不仅是绿色低碳的清洁能源,见效快、收益稳,而且是“造血式”的产业扶贫,前景好、可持续。光伏收益先到村集体,村集体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搞技能培训等,让贫困户通过付出劳务获取,通过学习技能致富;同时,建设规模化光伏电站发展现代光伏农业,还能使相关产业良性循环,拓展农户增收渠道,让贫困户长期受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洁高效的光伏能源让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也让扶贫成为一种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引来活水,授人以渔,一方面企业获取了源源不断的盈利;另一方面,贫困户获得了自食其力走向富裕的技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输血为造血,双向互动,精准扶贫,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因地制宜才能精准发力,绿色发展方可高效持续,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光伏扶贫,不断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