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音记住根

13.05.2016  20:13

  我国是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隔河语不同、两村话不一的语言特征,体现出了我国浓郁的地域特色。

  在春晚上,华阴老腔一声吼,暖了多少家乡人的心。一句“嘹扎啦”“美得太”,无论在国外和国内听到这一凝练、粗犷的方言,都会拉近家乡人的距离。这就是乡音的魔力,它是接地气的浓浓亲情,只有在语言交流中才能感受体会到。

  乡音,是当地人们的智慧结晶。方言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它同象形文字一样以物体形象组成语言,这种地域性变体,便成为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

  乡音,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万荣是全国有名的笑话之乡,这些笑话用吐得掉渣的方言讲述,让你捧腹大笑。被称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系土生土长的土特产。它生动有趣,机智幽默,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谐趣言行,是万荣及河东地区群众的口头创作,广泛地流传于山西及全国的许多省市。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万荣笑话幽默产生的机制,在于其对语言、叙述策略、对象、情景、逻辑机制和框架对立这几个语言知识资源的灵活处理运用。笑一笑,品一品,万荣乡土上这一道独特的挣(zeng)味,活灵活现反映出万荣人的憨厚和淳朴。它把万荣人这独有的“”“”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万荣笑话”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散布在祖国各地的地方戏,之所以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也是一种乡音的体现。山西晋南的蒲剧唱腔,由于适应当地人民生活习性和语言、音调,在当地长盛不衰,就是浓浓的乡味支撑着。《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许多赞赏近代蒲剧及著名演员的谚语,至今也仍流传不衰:“宁误打夏收秋,不误广盛《藏舟》”;“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

  乡音,是游子梦想起步的地方。当一个襁褓中的婴孩在父母怀里的时候,听到的就是父母的乡音,上学之后尽管老师教着普通话,但同学、家长之间交流的仍是方言乡音。乡音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下根,成为一生难改的口音。我看到一个孩子,七岁的时候,父亲把他带到北京,他看到宏伟的天安门广场,回到家把天安门画贴到墙壁上,父母的教育和观感,也许是孩子的最初的梦想和希望,他要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学习工作。上学后他刻苦学习,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留在了北京工作。还有一位在海外创业的游子,听到家乡遭灾,主动向家乡捐款,尽在外游子之一份力。当别人问他,是什么让他如此动心,他说是电视上的乡音让我动情,是家乡养育了我,乡恋是我一生的情。乡音是一碗水,乡音是一锨土,只要我们精心呵护,就能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样,永远保持旺盛生命力。

  乡音难改,乡情难却。我们要珍惜、爱护自己的方言,乡音,它是泥土里浇灌的语言,有着纯朴、诚实、仁义、孝道的传统。记着乡音,就记住了根。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