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通信行业配合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取得初步成效

08.06.2016  20:54

              近来,通讯信息诈骗给人民群众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在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山西省通信管理局坚持“突出重点、技管结合、落实责任、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以强化行业预防、配合打击治理、积极宣传引导为重点,在全省通信行业部署开展了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专项工作,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基础管理成绩突出,行业防治成效明显

              防范和打击通讯信息诈骗最重要的是夯实基础管理,山西省通信管理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大力强化电话用户实名制,制定了《山西省通信行业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工作管理规定》,发布了社会公告,部署基础电信企业为全省全部营业网点配备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2.5万台,对近2万个代理代办点全部配发统一标识,对我省流出的100余张电话“黑卡”进行关停查处和责任倒查,省内明查暗访网点1万余个。2015年底,全省电话用户达到3781.9万户,实名登记率达到95%,列全国前茅。严格互联网站实名制,2015年底,全省备案互联网站总数为50650个,较2014年增加7767个,网站备案率达到100%,备案网站主体信息准确率达到90%;接入信息准确率为83.3%,拨通率为89.5%,列全国前列。

              积极整顿规范重点电信业务。针对用户使用电信业务中存在的违规出租、违规使用、违规经营、主叫号码传送不规范等问题,突出抓好清理规范。专项行动中,各企业对省内4万余个400、商务总机、一号通业务用户和1200余条语音专线,从合同条款、资质审核、业务审批、实名认证、主叫号码鉴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清理,最大程度挤压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生存空间。

              大力加强技术防范力度。通过加强企业系统数据配置管理,建设使用垃圾短信、网间国际诈骗电话、虚假号码、骚扰电话管控系统等技术手段,提高了对诈骗电话及网络改号的发现、核实、监测和拦截能力。联通、移动、电信3家公司共处置发送垃圾短信的手机号码62万余个,封堵关闭短信业务端口39个,阻断垃圾短信7541万条,其中涉嫌欺诈类1725万条;拦截骚扰电话呼叫5.55亿次,其中涉嫌欺诈类2.45亿次。

              警信快速反应机制初步建立,配合打击治理全面展开

              配合公安机关建立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涉嫌违法犯罪通讯码号暂停和查处工作机制》,抽调人员进驻“反欺诈中心”联合办公,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线索通报、查证及证据保存等工作,关停涉案违法电话号码473个,并积极配合开展利用“伪基站”发送有害信息案件的发现查处等工作。

              加强行业宣传引导,做好公众教育工作

              在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宣传工作中,全省通信行业设置行业宣传点200余个,设置营业厅滚动宣传屏100余块,印发宣传单150余万份,统一部署各企业在全网发送预防电信诈骗宣传短信2次,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宣传30余次,接受群众咨询100万人次,努力促进人民群众提高防范通讯信息诈骗的意识与能力。

              下一步,通信行业还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围绕制度完善、手段建设、业务整顿、技术防范、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等重点环节,强化资源配置,加强联动配合,形成闭环流程,扎实做好行业防治。二是强化检查和问责,专项治理工作列入省级电信企业2016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对责任不落实、要求不执行、目标未完成的严肃追责,并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扣分。三是加快技术手段建设进度,做到人防和技防并举、管理和技术并重,提升对各类通讯信息诈骗的综合技术防范能力。四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综合防治的良好氛围。完善固化与公安机关的配合工作机制,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着力实现企业责任落实到位、重点业务经营秩序有效规范、通讯信息诈骗传播渠道得到有力遏制、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坚决惩处,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