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从蓄水、引水、管水三方面下功夫——我省精准施策破解水瓶颈
本报讯 (记者 赵建军 )4月30日,东山供水工程11标段施工现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机器的轰鸣声、金属的敲击声响彻工地……为实现年底通水目标,一场空前冲刺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东山供水工程是“大水网”两纵十横的第五横,是提高我省水资源配置能力而重点建设的互联互通工程,设计引水流量6立方米/秒,年供水量1.12亿立方米。运行后,将有效缓解晋中平川地区五县工农业用水困难。
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空间分布不均,是我省破解水困必须过的三道坎。转变思路号水脉,对症下药定水策。从“十一五”开始,我省谋划实施了兴水战略、大水网建设、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等重大战役,蓄水引水管水,有效解决了我省工程性缺水和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初步实现了从“水瓶颈”向“水支撑”的转变。统计显示:目前全省年供水能力为83亿立方米,到“十三五”末预计达到95亿立方米。
破解缺水难题,首策就是开源。按照“西引黄河,东搞拦蓄”的构想,启动实施了兴水战略。标志性工程35项应急水源的建成运行,有效提升了全省地表水供水能力,水库蓄水量达到20亿立方米。
蓄住水才能供上水。2011年,我省启动大水网建设工程,目的是增强水资源调控配置能力,尤其是四大骨干工程建成供水能力达11.2亿立方米。按照规划,大水网建成后,全省总供水能力将达91亿立方米,在空间上满足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去年9月29日,四大骨干工程之一的辛安泉供水工程,率先实现首期供水目标。
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一方面用水粗放浪费严重。对此,我省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确立水资源“三条红线”,推进地下水位与水量“双控体系”建设,构建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在水利工程管理、水价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到“十二五”末,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降幅达30.8%;农田实灌面积达到2303万亩,如期实现全省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的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8年的0.49提高到2015年的0.53。
来源:山西日报 头版 2016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