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绿色经济 打造美丽太原 太原"创森"市民主动出力

16.09.2020  07:03

  作为全国闻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曾经的太原底色黯淡,灰色是城市的主色调。如今,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市努力修复生态,转型绿色经济,打造出一个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健康宜居、生产空间绿色安全的美丽新太原。在“由黑转绿”“黑白变彩色”的过程中,一个个普通的太原人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努力增加着太原地图上的宜人绿色,也为“创森”贡献了自己的强大力量。

  “1996年前后,我还在上学,印象最深的是,早晨骑车半小时到了学校,擤个鼻涕,都是黑灰色的。班里很多同学都有咽炎,不由自主就想咳痰,有时候痰也是那种灰色的,可见空气质量有多差。”昨天,在西矿街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市民降先生说。据他介绍,当年太原的东山是大片的秃岭,黄土裸露,每遇大风都是尘土飞扬,而西山在各种采矿机械的碾压下,更是煤尘覆盖,整个山体一片灰暗。

  为了修复生态,保护环境,多年来,我市下大力气整治私挖滥采,动用人力物力财力植树造林,使亮丽的绿色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不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家庭个人,都把义务植树作为每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说,“义务植树”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植树造林、修复生态,光靠政府投入还不够,必须有民间资本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才能形成合力,植绿、护绿、保护生态。阳曲县政府一位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在我市北山,有一个全国闻名的义务植树基地,每年前来植树的单位和个人很多。而这个植树基地,最早是由一位叫张三迎的普通农民建立起来的。“在老家的时候,我爷爷种树就很有名,后来我爸到了太原生活,就想着也要像我爷爷一样把种树这个家风传下去。”张三迎的儿子张爱平说。2004年,张三迎经多方考察,发现阳曲县泥屯镇的棋子山与老家的情况极为相似,很适合种树。于是他拿出家中积蓄,接手了这座荒山。十多年来,张三迎和家人吃住在山上,打井、建蓄水池、铺管道、修路、架电线……像愚公移山一样,荒山一点一点变绿,小树一点一点成林,最终,张三迎及家人种植生态林面积达到1000多亩,主要以油松、白皮松、侧柏、国槐、元宝枫和新疆杨为主;还种植经济林300余亩,主要以核桃、枣、杏、文冠果和花椒为主。

  张三迎和家人的举动也感动了很多太原人,他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到义务植树造林的行列中,使北山成了远近闻名的义务植树基地。在太原,像张三迎这样的植树人不在少数,坚持每年上山义务植树的志愿者王女士表示,最初她也是在单位的号召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后来发现这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于是她在参加完单位的活动后就自己买树苗,带孩子上山植树,“每年几棵树,虽然不多,但人多力量大,你看现在山上一片绿,比我们当年种树的时候好多了。我现在每次带孩子上山都会看一看我们一起种的树,孩子特别自豪,树苗长大了,孩子也在长大,我感觉这种教育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从被动到主动,从跟随他人到自觉自愿,许多植树的市民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如今,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观念已深入每个太原人心中,三面青山、一水中分、九河环绕的美景也已呈现在市民面前。经历了“灰色”太原城的降先生也爱上了骑行,“没事我就骑自行车绕着太原转,东山、西山、北山我都转遍了。有时候骑到山顶,往下一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原这几年变化真是太大了,以前总想着去外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美景,现在每个星期到咱们太原的山上骑几圈,就已经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