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杨河芬服务群众“零距离”

23.03.2016  10:29

              3月13日下午,天镇县许家夭村村民贾占生火暖炕时不慎引发火灾,窑洞窗户、炕上的被褥和家里的用品已烧得干干净净。危难时刻,驻村“第一书记”杨河芬伸出援手,一方面和村“两委”向县乡有关部门反映,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平台向社会各界求助。3月17日上午,贾占欣喜地领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的现金近5000元以及棉被、衣服和粮油等生活用品。
   作为一个失去左腿的残疾人,村里典型的贫困户,赖以栖身的土窑洞被烧毁,自己又没有能力维修建房,贾占今后该如何生活?不独他自己闹心,左邻右舍也为他发愁。
   杨河芬和村干部经过实地检测,认为贾占家的土窑洞年久失修,已不具备维修价值,决定筹资为贾占修建新房。由于资金缺口较大,他们准备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贾占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同时继续向社会各界求助,帮助贾占圆他的新房梦。
   帮助贾占渡难关是杨河芬担任许家夭村“第一书记”以来所做的众多服务群众的事情之一。
   今年40岁的杨河芬是大同市人社局公务员考试录用科副科长。去年8月14日,根据上级精神,杨河芬被选派到天镇县张西河乡许家夭村任 “第一书记”。
   “从担任第一书记的那一刻起,我就和这个村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杨河芬动情地说。
   村民夏海仙清楚地记得,去年4月份,在外居住的三个子女在矿务局棚户区因法制观念淡薄,与人发生口角后被批捕。事件发生后,杨河芬四处奔波协调,为其申请法律援助,稳定了一大家子的思想,并为其挽回了被“一个行骗人骗走说能摆平事情的8万余元”,而这些钱全是夏海仙东挪西凑、四处借来的。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杨河芬不仅把村民们的生活难题放在心上,更是把帮助贫困户发展经济、增收脱贫作为服务群众的重中之重。
   许家夭村有105户,总人口268人,劳动力125人,人多地少,贫困人口占到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年来,许家夭村容村貌脏乱差,基础设施欠缺,自然灾害频发,产业发展缓慢。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上任之初,了解到许家夭村的真实情况后,杨河芬寝食难安、彻夜无眠。
   在经过两个多月入户走访后,杨河芬与村“两委”班子和骨干形成了共识:许家夭村三分之一是水浇地,发展蔬菜大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小杂粮颇有名气,牛羊实施绿色养殖,发展杂粮等农特产品也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方向。但由于地处偏远,信息滞后,许家夭村的小杂粮和绿色农副产品销路一直不畅,没有给村民致富助力。能不能借助微信、微博打开销路?杨河芬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和大同市人社局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大同大学的志愿者几次到村,帮着整理资料,拍摄照片,提供技术支持。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去年11月,“边城小村”微信公众平台问世了。这个微信平台设立了农村百事、农特产品、爱心互动三个大的栏目,刊登涉农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反映农村新事,为村里的小杂粮、牛羊肉等绿色农副产品提供电商平台,同时给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供村中剩余劳动力认领就业岗位。微信平台开通后,受到了村民的欢迎。村民朱辛河等种植、养殖户主动找到杨河芬,想让自家的好东西抢先在微信平台上“露露脸”。
   目前,许家夭村已建成种植脱毒马铃薯种子基地,扩建大棚20个。通过微信平台,帮助村民销售杂粮、羊肉等农特产品价值近10万元,见到了初步效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农民要致富,必须通过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民’模式,走分散种植养殖、统一销售、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引进企业投资做杂粮等农特产品生意,这不仅契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的心理预期,也符合当前政策的大方向。”杨河芬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依托村里的金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与大同市和成商贸责任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公司、农产品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下一步我们将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进来,通过注册自己的商标,最终实现产品品牌化、规模化经营。”
   “扶贫先扶志。为了让村民树立脱贫信心,我们准备在今年夏天和大同摄影家协会合作在村里搞一次摄影展,通过宣传村风民俗,加强村民与外界的联系,同时调动社会力量为村里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活动。”杨河芬满怀信心地说,“此外,我们将积极对接市县扶贫办,争取让光伏项目能够落地该村。我们还准备发动村里走考出去的能人,回乡帮扶,让受益的阳光普照村里的每一个人。”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    审定:赵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