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 增强定力——聚焦2016年中国经济“中期报告”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题:稳中有进 增强定力——聚焦2016年中国经济“中期报告”
新华社记者王希 安蓓 何宗渝
时至年中当盘点。15日出炉的中国经济“中期报告”显示:二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6.7%,增速与一季度持平。工业、就业、物价、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运行平稳,符合预期。
当前世界经济变数加大、忧患增加,国内经济挑战严峻的背景下,上半年这份“成绩单”释放何种信号?当前的风险与挑战何在?下半年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经济呈现阶段性企稳态势
“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总的一个判断是继续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运行平稳,符合预期,也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发展规律。”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更趋稳健。无论是生产端还是需求侧,无论是GDP增速还是就业、物价、收入与消费等核心指标,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符合预期。
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17万人,国家统计局的全国大城市调查失业率、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分别稳定在5.2%和5%左右;剔除易受短期因素影响的能源和食品价格后,最近几个季度核心CPI涨幅在1.5%至1.6%区间内小幅波动;上半年居民收入、消费等指标与一季度持平。
一组最新数据更能直观展现新经济、新动力的良好发展态势:上半年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4万户,市场主体更趋活跃;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季度增长11.8%,比一季度加快了1.8个百分点;同期网上零售额增长28.2%,网络约车、在线教育等各种新模式层出不穷。
此外,上半年,我国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都在此前基础上继续改善,服务业、内需对于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撑力更强劲,中国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认为,这些指标反映出当前经济企稳态势明显。在我们坚定落实去产能、去杠杆等结构性改革任务的同时,就业面没有显著恶化,经济也未“失速”,实在难能可贵,体现了中国经济旧动能正有序调整,新动能茁壮成长。
经济形势依然复杂艰难
盛来运说,当前中国经济还有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贸易持续低迷,而且英国脱欧公投等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二是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调整的阵痛还在持续。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年中经济形势调研中发现,受市场环境和产能过剩影响,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有所转弱。
与之相佐证,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8%,较前五个月继续回落1.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11.4%的增速相比,下滑8.6个百分点。
“从大背景看,还是跟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有关系。”盛来运说,民间投资中50%左右是制造业投资,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后,传统行业由于产能过剩,需要进行市场出清,加之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这是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下半年稳增长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面对多重两难和多难问题,宏观调控尤须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
一方面要多方着力稳定民间投资,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巩固投资稳定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在去产能和去杠杆的推进中,尤其要把基本民生的“底”兜住兜牢,做实做好保就业、稳收入的工作。
增强定力稳定预期实现全年既定目标
一面是传统的钢铁产能还要继续压减,一面是瞄准转型的汽车板生产线尚未完全打开市场,河钢唐钢公司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
“市场环境恶化,对企业未必是坏事。”副总经理张洪波说,“飓风来了猪都会飞,但风停了猪会摔死,我们必须做飞翔的鸟。”
“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实质进展,对全局具有重大意义。
分析人士指出,下半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推进还需加大工作力度,这将是下半年经济工作攻坚克难的关键点。
“当前尤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从而引导市场预期稳定,确保经济稳定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必要条件。”张立群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管理的积极配合。应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供需平衡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
王军认为,促进下半年经济平稳运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加大落地力度,一方面扩大财政支出,加大逆周期调整力度,主要投向国民经济关键部门以及民生短板,例如南方洪涝灾害就显示在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方面应加大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减税降费应与扩大财政支出并举,尤其应注重减轻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负担。
专家认为,下半年能否遏制住民间投资的下滑态势,是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对推进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再度为PPP模式、为民间投资“打气”。
事实上,作为促进民间投资的重要着力点,PPP项目规模正在稳步增长。例如,过去两年重庆已累计推出39个、总额2600亿元PPP项目,而在整个“十三五”期间,重庆1.8万亿元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中将有8000亿元以PPP模式实施,在保持合理投资强度的同时确保政府债务不增加。
财税专家张连起认为,除了创新投融资模式外,激活民间投资说到底要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一方面顺应市场主体期盼,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从体制机制层面为社会资本进入市场扫除障碍,让民间资本敢投资、能投资、愿投资。(参与采写:张紫赟、李俊义)
原文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7/15/c_1119228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