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30位农民工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说起农民工,人们脑海里显示的画面往往包含着脏、苦、累等信息。其实,新时代的农民工不再是这样的形象,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在各自的岗位上敬业职守、耕耘奉献,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年的全国优秀农民工评选中,我省30名优秀个人脱颖而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技术人员,有自主创业、带头致富的领路人,有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一线工人,还有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私营业主……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我省农民工的崭新形象;他们用自己的业绩,告诉大家不论什么岗位,只要执着追求,成功就不会遥远。
深度报道
执着专注中追求精益求精
罗琴琴刚进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初中毕业的农村小姑娘,不可能学会制作玻璃器皿的拉挺技术。因为吹制玻璃难度大,既需要力量与技术相结合,还要耐得住炉前高温,那时厂里学拉挺技术的清一色都是小伙子。
罗琴琴不服输,她坚信只要有耐心、只要勤奋努力,一定可以练成好技术。上班时间,她请教师傅、不断实践;下班后,她要求自己比别人再多练几个小时。高温的推杆长约1.5米、重1公斤,练习时间长了,瘦弱的手上满是磨出的血泡,血泡破了都变成了厚厚的茧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年时间,罗琴琴熟练掌握了各种拉挺技术,为了提高自己制作玻璃的技艺,她多次参加玻璃器皿行业技能大赛,从比赛中获得进步。
如今,32岁的罗琴琴凭借多年的执着专注和经验积累,练就了一双慧眼、一双魔术手。只要瞄一眼样品,摸一下杯子,就知道客户要求的尺寸,就知道自己在拉挺的时候该使多大劲。就拿制作红酒杯来说,所有经过她制作的玻璃杯,杯身都是等长的,上下误差均不超过1毫米。
与罗琴琴不同,1975年出生的张学义毕业后回到农村,认真学习民间彩绘、雕塑技艺,勤学苦练、不断探索,将传统的戏曲文化与工艺美术有机结合,创作出濒临失传的戏曲人物脸谱。该产品工艺精湛、层次丰富、纹理变幻莫测,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戏曲文化特色。
平凡岗位中坚持默默奉献
仓库保管员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岗位,可樊育发却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樊育发说,他的座右铭是“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在他看来,既然担任了仓库保管这一职业,就要把这件事做好、做精。这项工作每天总是重复着材料的收发、入库和出库,而这些,樊育发都一一清晰的登记在账簿,从未出现过错发少计事件。由于库房的材料越来越多,每当材料出库的时候都要找很久,每月库房材料也不好盘点。为了能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樊育发花大力气将公司仓库重新清理,合理利用仓库空间,分类调整工程材料存放地点,提高了仓库的使用效率,有效改善了仓储环境。这样一来,入库和出库的效率提高了,每月盘点库房材料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临汾市环卫局北城所清扫工郭小点,也是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典型。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她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岗,延迟半小时离岗。简单而单调的工作,没有消耗掉她的工作热情。按照规定,每人负责的路段只需来回清扫三四次,可郭小点为了提高保洁质量,总要来回六七次。一天下来,经常使她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疼。即使这样,在上下班途中,每当看到其他路段有纸片、小堆垃圾时,她也要停下来捡拾或清理。
在工作过程中,郭小点结合负责路段的实际情况,利用早、晚两个时间段主动向沿街门店提供上门收集垃圾服务,不仅使路上的垃圾明显减少,还进一步规范了市民的垃圾倾倒行为。
奉献爱心中温暖呵护他人
80后女孩刘霞,从走出农村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实现了个人经历的飞跃。一路走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她不忘回报社会,总是热心救助困难群众。2012年,刘霞捐款2.15万元对浑源三中的困难学生进行了帮扶;2014年春节前,她出资近万元为敬老院老人送去保暖、过节用品;她还多次主动参加团委、妇联、社区等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
左权县的杨彦江创业成功后,也将自己创办的家政服务公司,作为扶贫助残、奉献社会的载体。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了由10名员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每年坚持奉献一个工作日,做三次志愿服务活动,到敬老院、军烈属、低保户、特困户家中服务,帮忙照顾行动不便的客户清洗、打扫卫生等服务。此外,他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慰问资助特困户,为他们送去现金、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目前,已累计为100多个家庭提供了无偿服务。
冯艳萍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热心人。从贫困山区来到太原打工,冯艳萍由理发员做起,成为美容美发行业的技术能手。靠一双巧手致富后,冯艳萍没有忘记自己的乡亲,先后介绍家乡56人外出务工,帮助他们学技术脱贫致富。2005年开始,冯艳萍还坚持为社区、敬老院、孤寡老人免费理发,受到当地人们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