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隔不断的“暖流” 探访古交至太原供热工程现场
寒风细雨中,横亘在古交和太原之间的吕梁山上,一派火热的施工场景,有800余工人正在忙着凿出一条隧道,将古交兴能电厂的热源引入太原。“在全国各地凿了数不清的隧道,但这么长隧道用于供热却还是头一回。”中铁十二局一施工负责人感叹地说。从古交电厂至万柏林区王家庄中继能源站,太古供热管线全长38公里,其中15公里需要穿过坚硬的岩石。这个省、市重点工程的施工难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供热史上都是罕见的。
断面比太古高速隧道还大
为推进这项堪称全国规模最大的集中供热工程,市热力公司太古供热工程筹建处每周都召开项目推进会和施工例会,分析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供热管线需3次穿过太古高速公路,3次穿过铁路,多次穿过汾河,还要穿过引黄入晋工程和太钢尖山铁矿铁精矿管线,不容一点闪失。“仅尖山铁矿铁精矿管线的压力就达到10兆帕,相当于1000米水柱的压力。”工程筹建处技术联络人石光辉说。不过,经过历时半年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设计论证会,这已是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这一国内顶级市政设计院给出的最佳路线。
之前,曾有两个方案进入专家的视野。一个方案是从西铭沿104国道敷设供热管线,但因该国道海拔最高达到1500米,由于压力要求高,地形高差极大而作罢。另一个方案是沿汾河河谷铺设,但因河谷两侧没有路也没有作业空间而放弃。而且,依照这两个方案,供热管线敷设长度近60公里,经济性太差。分析论证是建立在大量收集材料的基础上的。为收集供热管线施工涉及的地形图,以及河道、桥梁、高速公路、铁路、引黄工程管线、铁精矿管线等资料,石光辉仅往古交就跑了100多趟。
在施工现场,已成形约10米宽、8米高的供热管线隧道,看起来跟太古高速的隧道没啥两样。“隧道长度与太古高速差不多,断面比太古高速隧道还大。”市热力公司总经理助理雷新义表示,“最长的隧道,与全国第二大隧道??西山特长隧道相当。不过,这么长的供热隧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尚没有先例。”
解决了长距离大高差输热难题
目前,世界长距离输热管线,分布在集中供热发达的俄罗斯和瑞典。两国的供热管线,最长的约40公里。不过,这一距离为电厂至用户的距离。如果算上王家庄中继能源站至市区换热站约15公里的距离,我市从古交电厂下来的热源,输送距离达到50公里以上。“太古供热管线,需要解决长距离输送、地形高差、经济输送三大世界性难题。”雷新义说。
以清华大学付林教授为首的技术团队,研发出的大温差输送技术,突破了常规换热器的换热温度极限,实现了对电厂更多余热的收集以及其热能的输送。“我们对现常规电厂供热系统分析统计余热的收集,一般回水在60摄氏度以上,这使得电厂30%的废气被排掉了。”雷新义解释说,“大温差技术,可以对25摄氏度以上废气的收集,这使得热能的输送增加了至少30%,不但解决了长距离输热问题,而且还降低了供热成本,使古交电厂热成本远低于燃气热电厂。”太古供热管线的直径,达到了1.4米,是我国供热管线中管径最大的。而且,与传统供热“一供(热管)一回(热管)”不同,太古供热管线将实现“双供双回”。每根管线的流量达到每小时1.5万吨。
古交电厂与王家庄中继能源站之间约180米的高差,也是必须克服的一道技术难题。为此,太古供热管线沿途将建设3个中继能源站,并通过大型泵站保证回水顺利回流。以其中一个泵站为例,占地面积约50亩,其中有16台泵。单体泵功率达到1400多千瓦,其个头庞大,长6米、宽约4米、高约5米的体积,足可以抵上一个普通房间大小。“说古交至太原供热工程是全国最大的集中供热工程,一点也不为过。”雷新义说。
可带动整个河西及河东部分地区供热 依照设计,古交至太原供热工程,首期可实现供热面积5000万平方米,这一面积与整个河西地区居民住宅面积相当,而远期可实现集中供热8000万平方米。一个管网系统实现如此大面积的集中供热,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数一数二。
为加快燃煤采暖锅炉替代,加速改善民生,消除大气污染源,在市城乡管委组织下和市热力公司督导下,隧道工程正在24小时不停工推进着。目前,6个工作面,每个工作面每天掘进速度约6米,累计已掘进3.5公里。“正因为这个工程牵涉用户众多,所以工程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施工质量。”市热力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该工程几乎调动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除设计方和技术团队国内顶级外,省交通设计院主持了隧道工程设计、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组织了地质勘探、省水利设计院分管防洪设计评价……省、市政府更是大力支持工程建设,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翻山越岭”“穿山过河”,只为太原更多的蓝天,更彰显出太原这座煤城实现“煤不进城”的决心和信心。据了解,古交电厂的热源进入太原后,不但将实质启动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搬迁,而且市热力公司的几大热源厂将大大缩短运行周期,大幅减少燃煤量,并成为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备用及调峰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