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百货在华遭遇前所未有挫折 去年关38家

07.03.2015  01:09

  联商网消息:从2012年便出现的中国百货业关店潮依然在持续。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大型连锁百货样本2014年以来已经和明确将要关店的数量达到38家,其中,关店数量最多的百货品牌为百盛百货、马莎百货,各为5家;其次为伊藤洋华堂,关店数量为4家,而王府井百货、中都百货、NOVO百货、宝莱百货,尚泰百货等百货品牌,在二三线城市均有关店现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关店现象最严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杭州、常州和青岛。

   图:2014年1月1日-2015年3月5日百货业态闭店情况

  

   外资百货在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研究中心发现, 在近一年多百货业态关闭的门店中,外资百货企业占比57.89% ,内资百货企业占比42.11% 比如,早期进入中国的百盛、伊藤洋华堂等百货企业,在国内商业发展不断升级的背景下,都被逼着通过关店等方式来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图:内外资百货企业关店数量对比

  

  外资百货在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国内百货业在电商的巨大冲击和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整体发展不佳,外资百货更容易因为不能很好把握国内消费者心理、产品定位、商业模式等面临失败结果。RET睿意德董事索珊认为,这跟中国百货业的竞争焦点发生变化有关系,“如果说在早期,百货业态的竞争焦点在于货品的丰富度,现在,竞争焦点已经转变为谁更懂市场和消费者。

  索珊近一步指出,中国内资百货公司多以联营为主,而外资百货更习惯采用自营模式。自营产品为主的百货经营利润来源于去库存的交易效率,所以对目标客群喜好的精准把握、货品调整的灵活性以及维护客户至关重要。在电商冲击下,货品丰富不再占有优势,在快经济、快文化下占主流的快时尚竞争下,若无法及时调整,即会影响到品牌的总体经营。但可惜的是,大多数外资百货的决策层面在海外,其经营策略的调整很难应对区域市场及时调整,这也使它们在消费者更敏感、更善变时代遭遇到重要挑战。

   百货关店潮流中,沿海比内地严重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分析员赵瑞华指出,在这一轮关店潮流中,关店数量较多的城市多是沿海或外资百货进入较早的城市。根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其中,北京和杭州分别关店5家,并列第一位;青岛和常州分别关店4家,并列第二位;天津和广州分别关店3家,排第三位。

   图:2014年1月1日-2015年3月5日百货业态关店城市分布

  

  RET睿意德董事索珊认为,沿海城市以及经济更发达的城市中,消费者的购买力以及接受国内外新品牌的态度和敢于尝鲜的性格,对于全球百货业都意味着无穷的新商机。但作为硬币的另一面,这些城市的消费也更容易外溢。

  索珊指出,相比内地城市,这些城市的消费者需求发生了更大变化。过去消费者将百货公司当作生活方式的教科书。现在,他们只将它看作一个生活场所,希望在其中完成他们的聚友、购物、休闲的综合需求,并在功能业态丰富性、空间体验感、服务完备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遗憾的是,百货仍然是一个更重视“商场”本质——卖东西的场所。换而言之,百货公司与当下主力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产生了错位,让消费者渐渐疏远了百货公司。这种错位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城市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该报告系RET睿意德授权联商网发布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特别推荐 :[公开课] 联商知了壳3月《百货门店诊断及改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