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浩瀚绿轴 一园尽揽山西绿化风采

21.08.2015  17:17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西籍歌唱家郭兰英饱含深情地把家乡的美唱给了国人,唱给了世界,唱给了未来。
  “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山西园把这首歌作为迎宾曲,就是希望游客从视觉和听觉同步感受到山西的秀美风光。”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李永林指着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山西园的设计图说,“不仅如此,园区也展现了歌曲中‘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的地理地貌,展现了山西林业生态建设的波澜壮阔。”
  走“大运路”、看“母亲河”、赏“太行色”、观“吕梁景”、悟“忠义勇”,《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3200平方米的展园内行进,似乎看到了一幅三晋儿女不畏艰辛筑绿魂、弘扬忠义建新功的国土绿化长卷。
  记者在观赏山西园时,曾遇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老人及其家人,谈笑之间老人由衷地说:“来到山西园,就如同找到了根,就仿佛回到了家,就感觉接到了财,就象征纳到了福,就等于凝聚了力。”
  中国绿化博览会是我国绿化领域组织层次最高的综合性盛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展示的盛会,被誉为中国绿化领域的“奥林匹克”。各省(区、市)及相关部门的48个展园如何在5700亩的有限空间内展现自己,不得不绞尽脑汁。
  李永林介绍,本届绿博会的主题是“绿色,让梦想绽放”,北部展园分民俗风情、古韵雄风、江南秀色、写意山水、中西合璧和时代新风六大板块,山西因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被划分至古韵雄风板块。因此,山西园围绕这一概念,以国土绿化为主旨,以“关公跨马出征”为主线,突出了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包容。
  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美誉,5000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请跟随记者的镜头,漫步在山西园这个微缩的行政版图内,一览她的文化精髓和绿化魅力吧!
   精雕细琢
  刀锋中蕴藏的经济与文化

  朝阳初升,山西园如一个清新的女子,睁开了蒙眬的睡眼,万丈霞光似新做的衣裳,为她带来夺目的光彩。
  穿过全木质卯榫结构的忠义千秋牌楼,便走进了这位女子的内心。她的心中,关羽怒目圆睁、提刀勒马,战马扬蹄嘶鸣、蓄势待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呼之欲出。关羽身后,是砖雕照壁,谓之旗开得胜照壁,寓意胜利班师。再往后,则是结义厅,采取传统彩绘和现代堆金工艺,展示了关羽夜读春秋、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传统故事。
  忠义千秋牌楼由山西民间古建第一人王文忠亲手打造,用木10余立方米却没用一颗钢钉。施工现场管理员王鑫告诉记者,这个牌楼由20名工人用工90天完成,仅雕刻一项就历时一个月,安装又用时一个月,彩绘再用时一个月。
  尤其是牌楼的彩绘多达7道工序,其中堆金最为出名。这一技法是汉族传统壁画、彩雕以及建筑装饰采用的一种特殊工艺手段,是先将火山岩固定在木质门楣上,再将金粉滴落在物面上,使其古朴、浑厚、富丽。
  走近还会发现,牌楼左右上方均雕刻有动植物图案,惟妙惟肖。王鑫介绍,右上方的祥云托大象,寓意五谷丰登,预兆美好未来;喜鹊登红梅寓意喜鹊报喜,双喜临门;蜻蜓立兰花寓意高洁典雅、坚贞不渝;麒麟斗元宝寓意太平长寿、招财进宝。左上方的鹿、竹、荷花、麒麟分别代表福禄、高升、廉洁和仁慈。
  山西省绿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省林业厅副厅长霍转业介绍,忠义千秋牌楼以全园牌楼的4个“最”和3个“第一”,表达了山西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传达了山西人民的祝福和祝愿。它是绿博园中结构最繁、耗时最长、投工最多、寓意最深的牌楼,是第一个全木结构、第一个使用堆金工艺、第一个现场木雕的精品牌楼。
  霍转业又分别从视觉和触觉感观表达了对牌楼的赞美,他说:“遥望,若穿越千年历史的时空;近观,可细品亘古不变的韵味;触摸,能感受魂牵梦绕的乡愁。”
  目光从牌楼落下,“关公跨马出征”的雕塑便闯入记者的视线。它与牌楼和照壁位于一条中轴线上,是山西园的标志性景观。
  这是一尊紫铜工艺雕塑,高5.8米、重1.85吨。“关公跨马出征,体现的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诠释的是一种晋风古韵、历史厚重的人文情怀;彰显的是一种胸怀四方、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山西省林业厅总规划师张云龙说。
  张云龙介绍,将其作为山西园的标志性景观,意在激发山晋儿女要像关公一样,常怀一颗忠于祖国、热爱事业、服务人民的忠诚之心,始终秉承一份以义为本、大义参天的仁义情怀,树立一种敢于担当、砥砺前行的神勇精神,以忠诚敬业来修身养德、以诚信仁义来规范行为、以风清气正来干事创业。
  雕塑旁边还有一首石刻诗文,即关羽辞行曹操时所作,“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大意是,我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变节,我虽然身在曹营,但匡扶汉室矢志不移。之后,他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兄弟团聚。
  张云龙讲道,关公精神涵盖了“忠、义、勇、礼、智、信、仁”,这也正是设计旗开得胜照壁和结义厅的意义所在。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解到,整个园区的牌楼、照壁和结义厅采用了山西本土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工艺。现场雕刻,人工打磨,将晋商民居风格与关帝庙宇门楣相结合,通过传统工艺与关公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关公精神更具乡土气息、人文情怀。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艺术。业界专家指出,山西的木雕艺术历史悠久,构思奇特、造型逼真,既有北方的雄恢又有南国的秀丽,种种艺术造型无不预示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幸福的向往。而砖雕和石雕因持久耐磨,故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著名诗人陆游有诗云,“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探寻山西雕塑艺术史可知,在清朝商贾繁荣时期,山西的雕塑艺术尤为辉煌。特别是以应县木塔、晋商大院文化为代表的木雕艺术,不仅昭示着经济的繁荣,还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作用着生态环境的改善。
  史料记载,清朝前期,陵川县邑令黄国灿曾在县东五里的菊巘山种下千株松树;康熙年间,永和县知县王尔楫曾在乌龙山培植古柏;阳城县到处是“林木密布”“峭壁密林”;沁水县境内“松柏甚多,岩岫涧谷之间,在在有之,苍翠可观”……
  但是由于历史和战乱,曾经森林茂密、河可行舟的三晋大地受到严重的摧残,人说山西好风光成为遥远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实行全国独有的森林资源省级管理机制,依山傍水组建九大国有林管理局,让承载古老三晋文明的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延续传承……
   山上治本
  山岭间崛起的生态与民生

  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
  当“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的旋律再次响起,记者已经站在“太行山”脚下,看着眼前的样板地,针阔混交、乔灌搭配、花草石点缀的近自然模式,径流整地、石片保墒、容器苗造林的造林技术,犹如读一篇荡气回肠的历史诗篇。
  太行山区为典型的干石山区,石头多、阳坡多、土层薄、不耐旱,曾被专家判定为造林绿化的“禁区”。多年来,不服输的太行老区人民挺起了绿色脊梁,他们发扬太行精神、纪兰精神,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255万亩,为改善太行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华北平原和北京的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工程建设被国家林业局誉为“人工造林的奇迹、工程管理的典范”。
  微风吹过,山西园的空气中溢满了松树的香气。霍转业的思绪回到了上世纪大打植树造林攻坚战的年代。他说,太行山绿化离不开——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锲而不舍、苦干实干精神。在“光长石头不长树”的壶关县,12任县委书记、12任县长连续30年带领全县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在干石山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把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提高到50%,把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变成了美丽的绿色家园。
  “栽活一棵,不愁一坡”的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精神。深知“栽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娃还难”的太行人民,遇石凿缝、见土挖坑,艰苦卓绝地在石头缝里、沟岸垅边造出了一片片葱郁森林,在干石山上、黄土沙梁上和废弃矿山筑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展现了改天换地、重整山河的宏伟气魄。
  “阳坡育苗阳坡栽、阴坡育苗阴坡栽”的尊重科学、求实创新精神。太行人民创造了“一碗保命水,一层保墒石,阳坡制造小阴坡”以及大鱼鳞坑整地、客土栽植等造林技术,大力推广径流林业整地、覆盖保墒、生根粉蘸根、混交造林、容器育苗等抗旱造林措施,造林成活率由以前的20%提高到90%以上。
  “资金不足义务补,物质不够精神补”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面对造林资金不足的困境,太行人民凭着“宁肯饿坏肚,也要栽完树”“山不绿不下山,林不成人不歇”的干劲,几十年如一日,只讲奉献,不讲报酬,硬是将满目疮痍的荒山秃岭变成纵横交错的片片绿洲。
  “家家户户出资造林,千军万马上山绿化”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精神。在领导率先干、干部带头干、群众同心干的带动下,壶关县30万人民挖石头种树,垒石墙护林,“一包方便面,一米防护墙”,全县总投工300万个,动用土石350万立方米,垒起了1.5米高、5000公里长的森林防护墙,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霍转业深情地说,曾几何时,山西的一些城市被说成是“污染之都”“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林业生态建设放在六大发展的战略高度,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坚持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建设思路,集中整合实施具有山西特色的林业六大工程。全省每年投入100亿元以上,每年造林400万亩以上,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重点区域生态面貌发生颠覆性改观,一个天蓝、地绿、空气清新的三晋大地正在由蓝图变为现实。
  “种下的是树苗,长出的是精神。绿化的是荒山,造福的是百姓。”霍转业说,这是太行山区造林绿化的真实写照,也是绿化太行的无尽延续。
  “事实上,在造福百姓的进程中,吕梁山绿化的成效更为突出。”张云龙指着园区内“吕梁山”上栽植的经济林补充道,“这也是山西园设计太行山与吕梁山的深意所在,太行山展现了生态林业的波澜壮阔,吕梁山则体现了民生林业的幸福内涵。”
  吕梁山区既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涉及23个县和省直44个林场,面积5516万亩,人口374万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和总人口的10%。吕梁山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其中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1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
  另据调查,本世纪初这一区域内有宜林荒山1181万亩,约占全省的1/3;水土流失面积4389万亩,年输入黄河泥沙占黄河年均输沙量的1/4。
  2013年,山西省副省长郭迎光在调研中看到这种现状,提出要将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作为生态林业的主攻方向和民生林业的战略重点。随即,多次修订《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总体规划》,计划从2013年至2020年完成营造林856万亩,任务完成后,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5%,宜林荒山绿化率将达62%。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把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治理摆在了富民强省的战略高度,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晋陕峡谷构建了600公里的绿色长廊,使10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使广袤的山区披上了更多绿装。
  目前,按照老区人民群众的致富愿望,吕梁山区采取“政府主导流转土地、公司大户集约经营、林业部门技术跟进、园区管理示范带动”的运作模式,调动群众发展经济林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形成了南部以核桃、苹果、梨、双季槐、皂角为主,黄河沿岸以红枣、核桃为主,北部以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共发展经济林超过700万亩。
  山西省林业厅调查显示,经济林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最具潜力的生态产业。目前,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水蚀、风蚀面积减少4290万亩,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92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532万亩,总产量达3.8万公斤。个别县份经济林收入已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尤其柳林、石楼的红枣,吉县、万荣的苹果,隰县的梨,中阳、汾阳、孝义的核桃、盐湖、稷山的双季槐、皂角对农民增收致富的贡献率十分突出。
  同时,吕梁山区积极引进资金,建基地、搞加工,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近20万农民参与种植养殖和产供销,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增绿与增收共进。
  看着穿梭在“太行山”和“吕梁山”上如潮的游客,听着“人说山西好风光……”的优美歌声,霍转业感慨万千:平顺县人民靠着“种活一棵,不愁一坡”的坚定信念,在石头缝里种出了满山森林,使昔日的“穷山恶水乱石沟”变成了今天的“华北地区绿色氧吧”;右玉县发扬“觉悟加义务,镢头加窝头”的干劲,令“不毛之地”变身“塞上绿洲”,创造了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的奇迹,孕育了著名的“右玉精神”。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仅残存森林551万亩,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森林面积扩大7倍,再到如今生态脆弱区向生态良好区的华丽转身……那茫茫林海、滚滚绿浪中谱写的不正是三晋大地感天动地的绿色华章,蕴含的不正是千家万户坚持不懈绿化的精神吗?
   身边增绿
  汾河水流淌的惬意与悠闲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汾河就是三晋人民的母亲河。
  离开“吕梁山”,记者站到了“汾河”岸。“汾河”是唯一环绕山西园的水带,在山西园的设计中,起到了融合的作用。
  汾河发源于晋西北宁武县管涔山,流域包括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6个市41个县,全长700多公里,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4,流域内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1%。因此,汾河的安澜对山西的发展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汾河中下游地区乃三晋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石器时代山西最有名的考古发现是距今16万年-20万年的丁村文化。丁村就坐落在汾河左岸。据考古判断,汾河流域曾经是一个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的草原森林环境,大致与今天的汉水流域自然环境相似。
  在汾河流域,还有传说称,黄帝之后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台骀,他是一位疏导汾水、治理水患的英雄,后来人们称他为汾水之神。至今晋祠、汾阳、侯马等地仍有台骀庙,各地也有许多有关台骀的故事。
  然而,随着生态的破坏和煤炭的开采,汾河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容颜。上世纪末,汾河源头的老乡们编了段顺口溜:“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流污水”。
  为保护好汾河水系生态,使之庇佑两岸人民,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围绕“身边增绿”的建设思路,不断加大汾河流域的生态修复与治理力度,使多年断流的汾河再现“流水哗啦啦”的壮美景观,使生态建设的成果成为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山西省林业厅统计,随着森林城市、林业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等创建活动的开展,全省城乡生态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晋城市和长治市已摘得“国家森林城市”桂冠,全省有40个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林业生态县、超过60%的县建立了城郊森林公园、绿化村庄超过1万个;配合全省“大路网”和“大水网”建设,累计完成通道绿化2.82万公里,绿化沿线荒山180万亩;在汾河干流所及6市、28县流域两侧造林58.7万亩……通过大力实施“身边增绿”,全省人居环境明显好转。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深入考察临汾市“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感受到了“牵一河而动全市”的力量。随着汾河生态的好转,汾河两岸崛起了10个农业示范园区、18个新型工业园区和6个物流园区。同时,临汾通过以河带城的发展思路,使全市形成了纵横交错、互相融合的人文、社会、经济立体发展网络。
  临汾市委书记罗清宇说:“‘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从根本上破解了资源依赖严重、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等难题,从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整体提速腾飞。
  “临汾取得的硕果只是山西汾河治理的一个缩影。”霍转业介绍,近年来,全省已经批准建立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处,湿地公园48处,对228万亩湿地资源进行了保护性恢复,“像太原市汾河湿地公园,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打造,已经成为太原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被市民称为新的城市名片和重要地标。”
   文化积淀
  楹联中折射的思想与追求

  在“太行”“吕梁”感受造林精神,在“汾河”两岸享受绿色惬意,再沿平步青云步道缓缓前行,记者已来到了山西园的“后院”。
  张云龙介绍,按照“前庭后院”的设计理念,山西园在后院打造建设了以“桃园结义情深”为主题的桃园景观区,是为了追忆、感悟荡气回肠的“桃园兄弟情,是为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结义厅,最为突出的便是楹联所折射的关公精神了。有专家表示,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相得益彰,用楹联反映关公文化精神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有助于传播其价值的核心——道德价值。
  事实上,在整个山西园中,楹联确实不少,结义厅的门楣上书,“大义秉春秋,辅汉精忠照日月;威灵存宇宙,千宵正气壮山河”,它高度赞誉了关公彪炳千秋的凌然大义、光耀日月的忠诚情怀、威名永驻的旷世神勇、气壮山河的浩然正气。
  而在前庭的照壁上,也有3幅对联描述关公的精神。第一幅“精忠贯日”的上联“赤面赤心扶赤帝”,下联“青灯青史映青天”,描述了关公赤面美髯、忠心辅佐汉室的雄姿和好学爱国、行事无愧的风范;第二幅“浩气丹心,万古忠诚昭日月;佑民福国,千秋俎豆永山河”为乾隆皇帝所填,表现了一代帝王对关公品格与日月同辉、神威与山河同寿的高度赞誉和敬仰;第三幅“浩气长存”的上联“万古勋名垂青史”,下联“千秋义勇溢神州”,表达了关公深受人们爱戴和敬仰。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社会向为多元神祇,无论佛、道两教,或是儒家供奉,民间地域、行业信仰,都颇庞杂,唯有关公能够跨越三教,覆盖全社会。千百年来,关公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以及护国佑民的传说盛传不衰,影响了华夏,也影响了世界。人们崇拜关公,本质上是崇拜关公高尚的道德人格,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社会发展与和谐的根本。
  张云龙表示,山西园将关公文化溶于其中,就是为表达“融跨马出征于绿韵,寄忠诚敬业于武圣,铭人与自然和谐于桃园”的深意。
  对于山西园的缩微文化与绿化版图,李永林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巍巍太行山,纵横八百里;滔滔汾河水,蜿蜒千道湾;绵绵吕梁山,林果飘万顷;我们看不够的是太行的美景,听不够的是汾河的涛声,体味不尽的是吕梁老区人民炽热的情怀,感慨不已的是山西人民对绿色的无限憧憬……把耕耘播种到大地,把希望放飞到蓝天,把记忆珍藏到心田,把收获留给黎民百姓,今天的山西就是这样迈开了新的步伐!
  是的,山西迈步从头越。
  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围绕山西省情、林情和水情,深刻阐释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他指出“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林、山西之少在于水,要进一步重视林业,这是采煤沉陷区治理、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推动‘绿色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林业为重点”。
  山西省省长李小鹏提出了“抓认识、抓领导,抓造林、抓管护,抓改革、抓创新”的造林绿化新要求,强调造林绿化要坚持“领导力度只加大不减小、资金支持只增加不减少、目标考核只加强不减弱”原则,建设美丽山西、造福人民群众。
  请记住这片孕育了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的英雄大地;请记住这块春意盎然、桃红柳绿、生机勃发的绿色国土!当历史与未来交响,当光荣与梦想激荡,请记住,山西永远是共和国旗帜上飘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