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文明的“武汉样本”

04.05.2015  11:43

166个湖泊、283座水库,长江、汉水穿城而过……将武汉称之为“百湖之市”可谓实至名归。武汉,优于水,但也忧于水:城市水安全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何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刚性约束,然后进一步变成优势,真正实现优于水而不忧于水?

武汉这座两江交汇、百湖密布、港渠纵横的城市,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水害”变“水利

刚刚踏进武汉地界,记者便已感受到浓浓的“水乡”气息。一个个湖泊星罗棋布,长江、汉水穿越并交汇于市中心,可谓云水相依、一城秀水半城山。

水安则国安民安,水生态兴则文明兴,水资源更是人类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1998年长江发生的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让我们对水的治理多了一层思考:如何将水害变为水利?”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祝杰告诉记者。

为此,从1998年以后,武汉按照发展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要求,打破了传统“治水”观念桎梏,将防洪、整治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武汉市投资数十亿元,对两江四岸江滩进行综合整治。一场声势浩大的江滩再造工程在武汉市区全面展开。

“从2001年开始,我们对长江汉口段客运港至后湖船厂7007米长的滩地吹填整治滩面114.62万平方米,平均宽度160米,吹填高程28.80米,2005年底分三期陆续建成开放。武昌、汉阳、汉口三地的江滩建设随之先后推进。

当年被洪水一遍遍冲刷涤荡的‘堤外’,已被倾心打造成独具滨江魅力的人民乐园。”武汉市水务局办公室副主任喻正茂说。

工程在保证城市安全的同时,我们从建设之初,就在江滩的建设管理中注重强化生态、文化、和谐、创新四个方面的理念。”祝杰说。

这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长廊。”在汉口江滩,讲解员向记者介绍到。一排造型别异的亭廊错落有致,矗立在江边不远处,而长廊顶端的太阳能板也层层叠叠,“除了太阳能发电站,还有中水回用站、雨水收集站、节水科技馆等等。这里已是武汉市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区’。

如今,26公里的三镇江滩各具神韵,交相辉映,融城市防洪、景观、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构成武汉市中心区独具魅力的景观中心,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江河融合的风景长卷。

江滩已经成为人们的城市会客厅。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说到了江滩才算到武汉!”说起江滩,喻正茂非常自豪。

多湖”变“一湖

到武汉旅游除了必须要去游览江滩美景之外,不得不去的还有楚河汉街。

黄昏时分,临水的步行街——汉街霓虹初现,已是热闹非凡,三三两两的行人结伴而行,或购物,或享受美食,或者只坐在咖啡馆中看水中船来船往。当然,如果你有时间,还可以在此乘船顺水而下,不久便可泛舟东湖。仿佛置身于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水乡美景图。

这条使得千万游客流连忘返的步行街,仅仅只是武汉市大东湖连通工程的一小部分。”武汉市水投公司工程师刘刚介绍说。

原来,近年来,武汉市实施六湖连通工程等多项水网连通工程,通过新建必要的人工通道,增强河湖连通性,在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更美的滨水空间。已建成的东沙湖连通渠工程(一标)让武昌区132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排水效率提升1倍。同时,依托该工程打造的楚河汉街,成为武汉旅游新景观,市民坐上游船,可在东湖与沙湖间自由穿梭。

水网连通有助于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形成城市独特的水体景观和水上游览通道,成为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展示。”刘刚表示。

真没想到,以前的脏乱差之地变成了如此美景。”记者在汉街上遇上了已多年没回过家乡的张正刚。“以前这都是坑洼之地,居然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和东湖连通起来,太好了!

在武汉,和东湖连通的还不仅仅是沙湖。

据介绍,大东湖生态水网以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为中心,由东沙湖水系和北湖水系的江、湖、港、渠构成,包括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等6个主要湖泊(水面面积62.6平方公里)以及青潭湖、竹子湖等湖泊,通过“三大工程、一个平台”建设,实现江湖相通,构建生态水网湿地群。

未来,一橹摇遍、尽览武汉水上风情将变成现实。

内涝”变“海绵

如果说,武汉地上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围绕“生态”二字书写“浪漫之美”的华美篇章,那么,武汉地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实实在在的“良心”工程。

前不久,武汉迎来今春首场暴雨,家住台北路的欧阳先生欣喜地发现原来遇雨即渍的台北路,经过箱涵施工改造后,终于摆脱了渍水之苦。

依据2014年编制完成的《武汉市中心城区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武汉市在提高中心城区现状‘排’能力的同时,将构建渗、滞、蓄、排的排水综合防涝体系,确定武汉防涝目标为能有效应对50至100年一遇的暴雨。”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项久华说。

近期,让武汉市民更为高兴的是,武汉市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今后3年,武汉将投入102亿元,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提升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变‘以排为主’为‘综合治理’,缓解水资源时空不均,实现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从源头变‘水害’为‘水利’。作为深受内涝渍水影响的特大城市,武汉建设海绵城市将为水生态文明试点提供典型示范样本。”项久华说。

出色的水生态建设不仅赢得市民的赞誉,也吸引了全国的目光。2014年,武汉入选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水生态文明建设,正与这一新的城市建设理念高度契合。武汉通过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围绕两江四岸建设、湖泊生态修复及中小河流治理、港渠整治、水网连通等方面多管齐下,新添一处处滨水、慢行、休闲空间,遍布城市中心与郊野,令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更添浪漫舒缓,更显生态宜居。”祝杰表示。

人民政协报记者 王菡娟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