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毕腊英 一瓢一勺舀出人间大爱
——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毕腊英写真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又一次见到了毕腊英,身着白大褂、留着剪发头、中等身材,正和丈夫往车上装出栏的猪,由于最近猪价上涨,毕腊英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意。
没有吸人眼球的容貌,没有口若悬河的嘴巴,谁也不敢将其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晋城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晋城市“十大魅力”人物等诸多殊荣联系在一起。就是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29年如一日资助贫困生的凡人善举,在三晋大地广为传唱。
传承好家风,父女资助贫困学子
伯方村自古以来就有磨粉喂猪的传统,以前家家户户都要在房前屋后喂几头猪,挣钱补贴家用。1982年,高考落榜的毕腊英回到村里,那时土地刚到户,农民种粮积极性高,许多农户为卖余粮发愁。毕腊英平时爱看报纸,一天她无意中看到一位山东农民靠磨粉养猪成了万元户的消息。她就建议父亲毕生才开办一个养猪场,既可解决农户卖粮食难题,还能发家致富。养猪场建起来了,磨粉喂猪的活儿也落在独生女毕腊英的肩头。一家人辛勤劳作,猪场从小到大,从养几头到养上百头,收入由千余元增加到上万元,毕家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1986年的一天,父亲从城里回来后就高兴地唠叨着“好事儿,好事儿”。开始她还以为父亲给她买了件新衣服,可翻了半天包却什么也没找到。父亲告诉她:“晋城鲁村有个学生叫王会云,考上了徐州师大,但因家里凑不够上学的钱,上不了学。我就把咱准备买电视机的2000元钱送到她家里,并答应资助她念完大学。”当时的腊英心里老大不乐意,悄声嘟囔着:“咱辛苦挣来的钱,平白无故给了别人,这到底图个啥?”父亲劝她说:“闺女,咱啥也不图,就图为国家培养一个农民大学生。”
就这样,父亲一直支持王会云读完了大学。随后,父女俩用养猪赚来的钱又资助了5名贫困大学生。父亲的善举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当上了省劳模,还被选为全国七届人大代表。毕腊英也感到无比兴奋,她对父亲的做法渐渐地理解了,并暗下决心要扶助更多贫困学子。
为了一个承诺,再苦再累也值
正当毕腊英准备和父亲扩大养猪规模、挣更多的钱资助更多的贫困孩子上学的时候,不幸突然降到了这个幸福的家庭。 1992年2月18日下午,父亲遇车祸身亡。一下子,毕腊英感到像天塌下来一样。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别人都劝她不要再养猪了,辛苦劳累也没了帮手。可毕腊英却说:“我虽说是一个女子,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把猪场办下去,挣更多的钱,资助更多上不起学的孩子。”同年5月,她乘火车到了省城太原,用父亲卖猪的收入11250元,在山西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了“毕生才奖励基金会”。钱虽不多,但却感动了学院的领导和师生,大家对这位农村妇女肃然起敬。
为了父亲的遗志,为了自己的承诺,毕腊英开始独自承担起靠磨粉喂猪资助贫困学子的重任。
毕腊英沿用的是传统的作坊式养猪方法,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和丈夫走进磨粉作坊间,摆弄好加工设备,保证百余头猪一天的吃食。先是把前一天泡好的玉米磨成浆糊,然后开始一道道繁琐的加工程序——过箩去渣、搅缸、沉淀、取粉、过滤、成形、切块、烘干、搓粉、装袋。从早晨四五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这中间,还有拌食喂猪,清理猪舍,调煤添火等。一天下来,毕腊英累得精疲力尽,四肢散架。
毕腊英告诉记者,收购玉米加工成淀粉销售后,基本可保收玉米的本钱。用粉渣喂猪,即便在市场低迷时,赔的也就是个人工钱。因为本小利微,她的养猪场没有雇工,全靠夫妻俩操持。毕腊英说:“出点力,受点罪,成本低点,收入高点,用于资助孩子的钱就多点,再苦再累也值得”。
一勺一瓢的坚持,换得贫困学子笑颜
1995年7月1日,是毕腊英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农村妇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不求索取,乐于奉献。
毕腊英的房屋在村里不起眼,家里除了祖辈留下和自己添置的一些简单家具,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唯一值得炫耀的是家里墙上悬挂着的各式各样的照片、证书和奖章,国家的、省里的、市里的都有,毕腊英看重这些荣誉和褒奖,也一直用实际行动维护着这些荣誉和褒奖。
在毕腊英家里采访时,她家里的电话铃声一直响个不停。只听她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我不图你们报答,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多掌握些本领,我就满足了。”
有人给毕腊英计算过,从缸里一勺一瓢舀到桶里,再从桶里舀到猪槽里,至少要来回舀7000多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休止地重复着。
一村民说:腊英一年四季,累死累活拼命养猪,为的是让更多的孩子能上起学。有好多次,由于市场不稳,生猪价格跌入低谷,一年下来,除挣不了钱还要赔进去钱,不要说助学,就连一家人的生活都维持不住。别人都劝她不要干了,可毕腊英就是不愿放弃,她硬是咬着牙渡过了难关。
毕腊英一家靠磨粉养猪,用一勺一瓢换来的40多万元,累计奖励优秀教师800多名,资助三好学生及贫困学生1000人。毕腊英29年的坚持捐资助学,换得无数学子开心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