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是怎样做到“香得愈浓烈”的?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翻译的兰德的一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她还说:“我得洗净这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正如杨绛所说,她“回家”了。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杨绛更是因其突出的文学贡献、深厚的文化积淀、智性人生的修炼和深邃生命意识的觉悟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堪称著作等身。主要文学作品有《我们仨》、《洗澡》、《干校六记》、《走到人生边上》、《将饮茶》,另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译著。《我们仨》被大众热捧,印数超过100万册。《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通达流畅,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平凡的文字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朴实的语言满浸出醉人的绚烂,作品自有独具一格的魅力。她还精心整理了全二十册影印版《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她一生孜孜矻矻积聚智识,致力于文化创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不懈陈辞,她的勤勉有煌煌文献可鉴。
杨绛在平静、恬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信仰。她曾说过:“声名日隆后,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文化才有力量让人更有道德,文化才能让人修持得更完美,更具有人格的魅力。信仰的精神状态,决定了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有了文化信仰,才能对文化产生敬畏,才能有力量。正因为有了文化信仰,她才可以在漫漫人生路上不被世气所蚀,始终保有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正因为有了文化信仰,她才得以借用“隐身衣”,隐于尘世喧嚣之外,陶陶然潜心治学;正因为有了文化信仰,她才能做到“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卓越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信仰,是她一生的“念想”,是她一辈子人生修炼的目标,也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杨绛淡泊名利,追求简朴的生活和高尚的灵魂,她认为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杨绛生活虽然简朴,却不失品位和情趣;为人虽然低调,却不降人格和尊严。杨绛把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并成立“好读书”基金资助困难学生,累计捐款一千多万元。她生活的高品质完全在于精神方面,而在物质方面,却极其简朴,这几年甚至还穿着钱瑗的鞋,这是一种境界。她视野开阔,站位高远,保其天真,成其自然,力争达到苦而不言喜而不语,甚至超出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境界,像捣“香料”一样,细细研,慢慢捣,终于使得自身的修养“香得愈浓烈”,她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也是她在能为社会做出不小贡献的同时,又得以活过百岁成为“人瑞”的重要因素。她的恬淡,亦成为这个喧嚣躁动时代的一抹清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她的为学为人足以为后学晚生之楷模。杨绛先生“回家了”,她的文化信仰和矢志追求“人生至高境界”的精神长在,她播下的种子将继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且对社会起到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纯粹人的精神、完美人的灵魂的作用。也许,我们对杨绛的缅怀,不仅是对她的景仰,更是对中国学术文明的期待;我们对杨绛的追思,不仅是对她的爱戴,更是对知识分子高尚人格的憧憬;我们对杨绛的感念,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