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一古稀老人沉醉“绢人梦”

07.01.2015  10:56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义薄云天的关云长……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泼辣犀利的王熙凤,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坚贞不屈的江姐……这些惟妙惟肖的绢人出自于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之手。绢人起源于唐代,制作时要选用上等的丝、绸、纱、绢为原料。经过雕塑、彩绘、服装、头饰和道具等十几道工艺的精细手工操作,做成历代仕女和戏剧人物。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面团捏在手里,一把刻刀拿在手上,一支细细的眉笔不一会就在面团上勾勒出脸部轮廓,眉眼清晰,人物如画。今年78岁高龄的王勉,是古书院矿老年大学的一名学生,她制作的绢人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堪称一绝。
  王勉做绢人,是受父亲的影响。她说,她对布料和裁剪有种与生俱来的痴迷。上世纪80年代,彩灯风行,王勉感觉自己找到了用武之地。1986年,年近五旬的王勉第一次接到了制作元宵彩灯的任务,当时做的是天安门大型彩灯,她在每个人物上都下了一番功夫,从面部表情到民族服饰无不精确到位,一亮相就引得一片惊呼。接下来,她把《西游记》、《天仙配》等古典名著和神话传说搬上了灯展,这些极具特色的彩灯获得一致好评,不仅在北京、西安等地展示过,还有一些远销新加坡。
  1995年退休后,王勉就不做彩灯了,但老人做手工艺的兴致还是丝毫不减。不能制作大型人物,她就按比例缩放制作小型人物,从这个时候起,她与绢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没老师教,没师傅带,凭着从小的绘画基础和原先做彩灯的经验,王勉老人开始做起了绢人。在她看来,绢人就是彩灯人物的缩影。
  制作绢人时,她会先用泡沫把人物的大致形态先塑造出来,然后开始用面粉做人物的头胎。要用30%的白面和70%的糯米面配以蜂蜜调和,才能使塑成的胎不开裂保存时间长久,这个是王勉在电视上学到的方法。头胎中细细的钢丝穿下来,折出四肢和躯干,塑出性别特征。然后是面部的勾勒。最后给绢人配上头饰,搭配好衣服。别看这些人物造型小,但耗时耗力,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就连这些人物的头饰都是一颗一颗珠子缝起来,一点一点黏上去的。每个绢人的制作都需要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王勉说,制作绢人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脸部的制作。要先在由面团制作的脸上雕刻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面干透后要经过打磨,然后化妆,制作头饰。人物的一颦一笑,一愁一感都是通过面部表情来展现的。譬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面部表情最直接的描述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王熙凤的丹凤眼就是整个人物形象的画龙点睛之笔,那么给王熙凤化妆就要注重眼睛的刻画,让人们一看到这双眼睛就知道是王熙凤。
  “一个绢人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段历史。”为了使绢人更符合他们所生存的年代特征,更符合他们的个性特点。王勉没少下功夫,为了表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红楼梦》不知道翻了多少遍,电视剧版的《红楼梦》也不知看了多少遍。经过反复的研习,现在呈现在我们眼中的林黛玉,仿佛是从书中走了出来,“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体态活灵活现。
  现在王勉家中只剩下了13个绢人,其他的绢人或送人或展览后被收藏。这13个绢人中有风华绝代的四大美女,有一代女皇武则天,还有最近流行的甄嬛。
  随着年龄的增大,王勉的眼睛越来越花,作画的手也抖得厉害,在鹌鹑蛋大的绢人脸上化妆时显得很吃力。王勉很遗憾制作绢人这门手艺没有继承人,自己的两个女儿对这门艺术不感兴趣,也没有遇到一个真心喜欢这门手艺的人。在闲暇时光,王勉会画画工笔画,会把废旧毛衣制作成毛茸茸的兔子,把生活中的废品变成艺术品。对她来说,追求艺术,是她老年生活中最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