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新建住宅价格连跌两月 离"限降令"有多远

12.06.2014  13:30

  太原与“限降令”有多远

  从太原今年的房价上来看,太原今年已有1、2、4月三个月份出现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下跌的态势,太原楼价走势跟着全国行情亦步亦趋。往年的“红五月”没有出现,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环比继续下跌,而6月份开盘项目也有明显的回落趋势。太原一位从事房产销售的业内人士称:“为了不让购房者持币待购,甲方(房地产方)和销售第三方均不会释放房地产下行信号。但是,今年全国楼市都不好,太原房价确实是在下行。”

  太原从四月份的6878元/平方米到五月份的6833元/平方米,跌幅0.65%。与三月份6907元/平方米的最高点相比,跌幅1.08%。相比较降价幅度超过15%,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重新向物价部门申报备案的“限降令”来说,跌幅差距不小。

  从土地市场来说,2014年一季度,太原市土地供应有所减缓,同样下降的,还有土地成交量,今年一季度的107.95万平方米,与2013年一季度的152.10万平方米相比同比下降了29.03%。太原知名某房企地产研究院权威发布了2014年第一季度土地市场分析报告,据报告,太原大部分标杆房企拿地均出现了放缓趋势,房企拿地节奏放缓的同时,土地价格却有明显上升,同比上涨了23.85%。该报告称,太原土地市场总体呈现出量跌价涨、供需格局生变的态势,也被各媒体解读为房价预计难降的信号。

  与15%差距甚大的跌幅、量跌价涨的太原土地市场这两方面加起来,太原房地产市场似乎与“限降令”还有不近的距离。但是,就全国降温的楼市和太原近两年逐步出台的国五条、并九条、限购等等条款来说,楼市这个泡沫经济已成事实,“限降令”未必远。

  “限降令”or“备案管理”?

  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一二线城市都出现了成交量与房价的“双降”现象。以率先打响降价第一枪的杭州为例,自今年2月份以来,杭州一些楼盘直降4000元,更有甚者直降6、7千,各大楼盘减免物业费、购车位优惠等促销话语不绝于耳。而正当各界纷纷猜测,杭州是不是推倒了全国楼市下行的第一张骨牌的时候,杭州市物价、房管部门一纸规定,把局势弄得是更加扑朔迷离了。“规定”出台:“如果降价幅度超过15%,就属于随意调整价格,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重新向物价部门申报备案”,这一规范新建商品住房降价或优惠促销的规定被外界称为“限降令”。随后,“限降令”的网撒向其他城市。

  将规定转换成实际的例子就是:一个楼盘的申报价格如果是1万,现在如果卖8千5以下就被限制网签,打不出合同,不能卖出了,需要重新申报。因为价格不能降得太多,外界故把这个规定叫做“限降令”。与以往的“限购”相比,“限降”完全站在了前者的对立面。面对疑问,杭州市物价局亦给出解释:规定并非“限降”,而是备案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商品房的销售行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建设成本及市场供求等情况调整价格。

  其实,早在2011年,上海就曾经率先实行过降价备案制,被解读为全国首个“限降令”。之后,这一做法被不少城市效仿。从表面上看,降价备案制不是“限降令”,开发商只要重新向有关部门申报就可以了,而实际情况是,重新备案需要一个过程,明显增加了降价的难度。

  供方无法自救需方开始观望

  面对房地产市场疲软,库存量过大的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价销售,减少库存,让市场自行发挥调节作用。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楼市存在的泡沫问题,也有利于开发商资金回笼,以价换量,减少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采取政策杠杆硬性不让企业降价,必然有太多不可控因素。设想一下,如果某个企业或行业一方面受制于限降令的行政管制,另一方面不能采取相应的价格调整举措,造成商品房大面积滞售,就可能面对亏损乃至破产的威胁。开发商要么通过赠送面积、垫付乃至代付首付等途径变相降价,要么则可能形成房企纷纷倒闭的多米诺骨效应。

  从“需求方”购房者来说,“限降令”如果被购房者解读为相反信号,甚至可能使市场情况变得更糟。如同“限涨令”促进了恐慌性住房需求一样,房价“限降令”,则会进一步加大购房者的观望气氛,原本降价带来的减少购房者经济负担的利好也被稀释。

  在业内人士看来,价格管制虽然短期可以起到平稳价格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供求关系,只能使价格动态平衡过程延长。“限降令”或许只能让供方开发商自救路难行,让作为需求方的购房者站在十字路口驻足观望。

  笔者微评

  “限涨令”在房价猛涨时便有专家持反对态度,但有强大的民意支持;如今的“限降令”不仅在学者眼中背离市场化精神,也难得到百姓的理解。在市场化的大趋势之下,行政调控用不用、怎么用、管不管用,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金色豪庭项目简介
    项目是由山西众邦建设集团旗下的晋中德圣房地陕西新闻网
居然之家晋中田森店10.1盛大开业
     山西新闻网晋中频道讯 (记者 李晨陕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