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都来学学“福建模式”
果青
如何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如何传承本地文脉,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很多地方领导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总不“着调”。
不可否认,保护与重建,遗存与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是拍脑袋还是动脑筋,看眼前还是顾长远,做功臣还是做罪人,有时候是一念间,有时候是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总的来说,是态度不端正。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不就是几堵墙么,留着就是了;不就是几台戏么,唱着就是了;不就是座城么,不拆就是了。一些地方领导总认为,文化遗产是个“包袱”,保护起来有时候挡了发展的“道”,不保护又耐不开面子,害怕舆论压力,最终该建的忍痛不建,该规划的荒置不管,形成文化遗产“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怪现象。这种被动的“保护”,往往让文化遗产被冷落,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节奏,最终自生自灭。
事实上,很多文化遗产现状堪忧,不是拆与不拆、毁于不毁的问题,而到了后继有没有人、抢救及时不及时的边缘。于是,“发展”成为破坏者的借口,“保护”成为惰政者的借口,文化遗产保护难成为城市发展之痛。
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保护文化遗产,其实就是保护本地的软实力。甩开千城一面的经验主义思维,深挖城市文脉,还原本地文化原貌,重塑城市精神遗风,一个城市的规划一个地区的发展才大有可为。这样的城市才是有性格的城市,这样的地区才是有潜力的地区。这个过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让文化遗产“点睛”城市版图,让遗产保护贯穿于城市建设始终,发展才有内涵,保护才有质量,文化才有张力。否则,再华丽的成绩也只是数据,再现代的城市也只是水泥森林。
当然,保护文化遗产,不能仅凭“该出手就出手”的热情,不能仅靠“一把手”个人魅力,也不能依靠“功成不必任期内”觉悟,而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更需要长效机制保障,文化遗产保护才能有法可依、有序推进。如此,文化遗产保护才不至于成为一句话、一阵风。
文化遗产保护考量地方决策者的胆识和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执政能力的“试金石”。笔者认为,福建文化遗产保护是本“教科书”,值得每个城市和地方领导者潜心研读。
读懂“福建模式”,用活“福建模式”,是文化之幸、城市之幸,也是人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