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做到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04.02.2016  19:07

 

  1月30日下午,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2015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揭晓典礼暨第四届中国文化产业主题峰会在京举行。在峰会上,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以“文化+的融合之道”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为我们阐述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之道。以下是他的发言内容:

  很高兴来参加这样一个年度人物揭晓典礼,首先向所有获奖的年度人物表示祝贺。今天这个场合,政府官员比较多,企业家比较多,作为学界的代表,我来谈点学习体会——怎样领会政府阐述的文化产业“十三五”政策?怎样总结和提炼业界嘉宾讨论的实践经验?

  首先需要解读一下对文化、“文化+”以及融合的认识。

  什么是文化?在政府层面上,文化是主旋律;在企业层面上,文化是GDP;在老人那里,文化是年夜饭;在孩子那里,文化是发红包,这就是对文化的不同解读。如果从理论上给文化作一个阐述,文化首先是可知可感的价值体系,是民族之魂,是图强之志,是礼仪之道,是思乡之情;文化其次是可触可摸的符号体系,是图书画册,是艺术表演,是影视动漫,是建筑园林;文化最后体现为规范行为的制度体系,是宪法刑法,是八项规定,是工商税务,是养老保险。

  文化+的融合之道就是把精神的、物质的、制度的等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文化元素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推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看到,今天获奖的十位代表人物,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体现着一种文化的融合。中华书局的徐俊总编,他思考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怎样通过图书进入现代人的视野?他在找出版与读者的融合,图书和市场,图书和影视、图书和网络、图书和数字化。《读者》的董事长告诉我们,《读者》已经从刊物出版到跨行业发展,体现了传媒与市场的融合,与旅游的融合、与科技的融合。策划文化主题园区的梅帅元先生,他们所有的文化主题公园都是一种融合,是把文化内容、产业模式、科技形态、市场拓展融为一体。

  今天谈的文化融合是“文化+”。“文化+”是在“互联网+”之后提出的。“互联网+”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它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后来进入到产业体系,最后上升到国家战略。为什么?因为互联网体现了一种科技形态,而这样一种科技形态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它融合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谈“互联网+”。但是在讨论“互联网+”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互联网本身不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吗?网络强国最后影响的是什么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里面首先是信息,然后是社会,不管是信息还是社会,它都是文化。

  在这个时候,考虑“互联网+”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融合?我曾经在西安参加过一个会议,有位企业家告诉我,他请了一个互联网公司来帮助做文化呈现。互联网公司的人说,今天是“互联网+”,要以互联网为主。我就告诉他,互联网是技术、是平台,是提供服务的,在互联网作为文化平台出现的时候,应该是文化为主,而不是互联网为主,这就是我对“文化+”的理解。

  今天文化从形态上的表现是什么?并存、互补、融合、创新。例如,今天的新闻传媒行业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融合,就是“文化+”。报纸要做杂志,现在的报纸最大的有300多个版;杂志要上网,《读者》和许许多多杂志要上网;网络看电视,大家在网络看电视已经很正常;电视要移动,到了手机终端,这就是一种融合、一种变化。

  从产业角度来说,融合是什么?内容、科技、资本、服务,这就是产业形态上的融合。现在特别强调创意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意的核心是内容。如果从这样的形态中去思考文化产业的融合之道,在于这四个词——内容、科技、资本、服务。内容引发社会需求,供给侧改革;科技改变产品形态,生产力的作用;资本影响市场规模,金融手段;服务决定事业成败。这就是今天谈的产业的融合之道。

  在2014年,中央下了一个文件,叫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这个文件下来,对于整个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融合起了巨大作用,因为以前文化产业被限定在狭义的文化范围之内。2004年,国家统计局第一次界定文化产业,非常清晰,十个门类中有7个是传媒。2012年,国家统计局修订了文化产业分类目录,其中特别提出创意设计。以国家发改委牵头完成的这个和相关产业融合的文件提出,文化要与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业、人居环境、体育产业、数字内容等等融合,这样一种融合就给我国文化产业的视野、范围,包括它的统计方式都带来了一种变化。

  这样一种创意设计和相关产业的文件发布以后,我做了几个地方的调研,比如福建泉州,大家都知道,泉州的服装、鞋帽行业曾经很辉煌,但这几年往下掉得很厉害。我去访问了一个服装公司的董事长。他现在只抓两件事,一件是设计,一件是营销,生产用多管,因为生产已经很成熟了。而在创意这个层面上,他每年至少要有100多个新品种,然后拿着这样的新品种与市场直接对接,这就是创意设计和制造业的融合。我到福建厦门去调研,厦门有一个生产大漆艺术品的企业。大漆这样一种东西是小众消费,但是这家企业把大漆用到汽车内饰面板,做到中国最高级的红旗轿车里面。这样一种传统文化和创意设计进入了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汽车产业,而且是高档汽车,这就是我们说的融合。

  今天提的这样一种文化+的融合之道,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空间、设计空间、发展空间,也是合作空间。我愿意借这样一个机会表达我自己的一种学习心得,就是产业方兴未艾,发展未有穷期,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样一个产业、这样一个事业的繁荣昌盛。(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熊澄宇)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